杨小伟在展示自己刚完工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曾在邻水县印刷厂上班的女职工杨小伟,下岗失业后一边苦心经营赖以生计的小食店,一边挤出时间带病坚持刺绣,历时10个月,终于一针一线绣出了四川目前最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据悉,中国最长的一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全长22米,由37位设计师1年半研发,18位专业高级绣师历时180天绣成,而杨小伟这幅作品则完全由她独自一人完成,绣制时间之短,实在令人惊赞——
规格、用时、绣工,堪称“全省第一”
2009年7月,杨小伟花2350元钱从外地购回进口亚麻布料和80余种色线等材料,使用一根针,采用全纯手工、平顺针技法,开始了《清明上河图》的绣制。历时10个月,用了75万余针,终于一针一线绣出了画心长为5.6米、宽0.54米的四川目前最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比2009年广汉市羌族姑娘汪王绣制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0.1米、宽0.4米。
杨小伟绣制的《清明上河图》,色线搭配得当,着色鲜活,色彩丰富,过度自然,特征突出,韵味十足,气势非凡。有人评价说:一点也不逊色于北宋末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作。”仔细观赏这幅绣品,不难发现杨小伟把原作品中的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五、六十匹牛、马、骡、驴等牲畜,二十多辆车、轿,二十多艘大小船只,数不清的房屋,以及气势磅礴的桥梁和城楼,都绣得绘色绘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针线功夫确实了得,规格、用时、绣工,堪称“全省第一”
为理想、信念、追求,她甘愿积劳成疾
提起这幅《清明上河图》的绣制过程,杨小伟说,她一边开小食店做生意,一边绣制这幅作品,可以说是不分白天和黑夜。
为了不影响精力,顺利把这幅《清明上河图》绣完,杨小伟和老公把全家人唯一的生活依靠小食店转让了出去,一心一意闭门在家绣制。杨小伟说,这样做不为别的,一是她喜欢刺绣,二是为了圆儿时的理想和愿望:有生之年一定要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在绣制过程中,有时别人甚至亲朋好友不理解,但自己毫不气馁,仍默默地飞针走线的坚持绣制。“也许这就是一种信念和追求吧!”众所周知,刺绣是一个精细的活儿。为了防止绣错,杨小伟的眼睛、注意力和精神、思想,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特别是在严寒酷暑和熬夜的日子里,她不仅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和冻疮的折磨,而且还要忍受原本就有心脏病痛的煎熬。在绣制过程中,尽管自己的右手中指头被绣针扎成“蜂窝”、拇指和食指磨成厚厚的“老茧”,左手经常被针尖刺得鲜血直流,草草包裹后,忍着刺痛又继续在长长的画布上飞针走线……长期下来,她总感到自己腰酸背痛,四肢麻木,眼睛酸胀,视力减退,原有的心脏病 也加重了。但看到自己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用心血绣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她还是露出了微笑。
从小痴迷绘画刺绣,曾获全省冠军
据了解,杨小伟从小喜欢中国传统书画,而且跪拜于本地著名的国画大师冯宗祥为师,专门学习国画艺术。经过多年的跟师学习,她的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不断获奖。
有了绘画基础的杨小伟,又受长辈的影响,尤其是她奶奶的一手针线和编织手艺,更让她如痴如醉,喜欢不已,整日缠着奶奶教她如何刺绣如何编织毛线衣等。聪明灵巧的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刺绣和编织的方法与技巧。胆大心细的她,没事就拿起针线缝这织那,甚至还不时在自己穿的衣服上绣上花鸟等图案。至于纳鞋底、缝衣服,家里人穿的毛线衣的任务,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
1986年5月,刚满17岁、被邻里街坊誉为“小才女”的杨小伟,编织了两件非常漂亮的毛 线大衣,作为邻水县的代表作送往四川省参加比赛,结果在全省编织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四川省编织作品一等奖”。该作品退还后,又在县总工会连续展览两天,得到县上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出售心爱之作,善款拟捐灾区
“假如病情还这样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我准备将这幅作品以10万的低价出让。”采访将要结束时,杨小伟向记者表明了自己的心声,如果能卖出去,除留一部分给自己治病外,其余的全部捐献给玉树地震灾区儿童。”当记者和杨小伟谈起身兼艺术藏品和时尚奢侈品双重身份的十字绣,曾在各个拍卖会上均以不菲价格成交,而她出价才10万时,杨小伟坚定地回答:“我感觉没亏欠自己啊,我只不过牺牲了一点点时间而已,可比起汶川、玉树灾区的人民来说,这些算得了什么呢?”接着她又说,尤其是像自己这样一个身体不好的人,才真正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活着的意义!为此,她希望自己能战胜病魔,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绣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为灾区人民送去更多的‘爱心’。
谈到今后的打算,杨小伟说,自己将继续绣制比这幅还要大气的《清明上河图》,还将绣制中国5000年来最著名的书画力作,如金陵十二钗、北京九龙壁、八十七神仙卷、皇帝服饰等收藏和馈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