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着自己的十字绣作品,张玉琴很开心 -摄/本报实习记者马娅
河北青年报讯 卖茶水的、算命的、赶毛驴的、拉货的……在石市市民张玉琴的手中,北宋年间汴京的街景得到再现。她历时16个月,绣出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片段。 十字绣再现北宋街景 6日上午,在张玉琴的家中,刚完工的《清明上河图》片段(以下简称《清明上河图》)摆放在床上。张玉琴用尺子一量,长约143.5厘米,宽约71.5厘米。这幅十字绣作品是全图中段最精彩的部分,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百姓。细细一看,这些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桥头的货摊上摆着杂货,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还有不少商贩分布在大桥附近。汴河上的船夫和纤夫栩栩如生,河上的运输格外繁忙。
这幅占据小半张床的十字绣十分平整,是从去年三月份开始绣的。张玉琴说,工程面积大并不是这幅作品的特点,关键是色差相近,线的颜色多达37种,但以黄、绿等相近色为主,很容易混淆;小格尺寸格子细密,为绣图增加了难度。“最难绣的是虹形桥的桥体,每绣四五针就得换线。”张玉琴粗粗数来,她这幅十字绣中涉及人物、树木、店铺、房屋,其中光人物就有330余位。
16个月灌注无数心血 45岁的张玉琴在几年前开始接触十字绣。面对这么复杂的《清明上河图》,张玉琴坦言绣它的初衷是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我好多年没工作,想绣成之后卖点钱。”此外,“病床上的母亲为了不影响我绣作品,不和我说话,她怕我出错。”如今母亲去世了,没有好好陪母亲说话成为她心中的遗憾,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她一针一线坚持到底。坐着小凳子,把绣布铺在床上,张玉琴在狭窄的卧室内开始了工作。“从开始绣这幅图一直到完工,我甚至把它当工作,每天绣八小时以上。”自从世博会开始之后,她在电视里看到“活了”的《清明上河图》,更想将手中的作品在世博期间完成了。“最近这俩月,除了必要的活动,从早上七八点绣到晚上十一二点,这才在7月3日晚上10点多完工。”终于完成了作品,张玉琴很开心,她自称一针不错,“尽管非常舍不得,但为了补贴家用,还是想把它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