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满梅其桂拳拳孝心的《清明上河图》。
梅其桂与丈夫谢习文小心翼翼地展开6.5米长、0.8米宽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便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展示出了它绝妙的神韵……熟知梅其桂的邻居和同事知道,这幅历时两年多、绣断了50根钢针后的长卷,一针一线纠结的是一片博大厚重的孝心。
局部精美的绣工
为母治病绣高难长卷
梅其桂今年38岁,是汉寿县洲口镇民安村五组一名普通农妇,2008年她在郑州打工的时候,从工友那里接触到十字绣,利用闲暇时间也绣过几幅小规格的,用来挂在家中或是赠送给朋友,大家都喜欢,尤其是70多岁的母亲谭婆婆更是爱不释手。
2010年正月初六,谭婆婆突然晕倒,送到医院确诊为急性重症心肌炎,经抢救脱离了危险,但是生活从此不能自理了。“医生说,这种病最后还是要动手术,手术费要10多万元,我们家条件本来就不好,但老人家的病总得治。当时听说有人绣了幅10多米的十字绣,卖了20多万元,我想自己以前也绣过,是不是也能靠这个手艺给母亲筹够手术费呢?”
2010年3月的一天,她来到市城区春申阁旁边的“ks”十字绣专卖店,打听到店里最大的绣品就是《清明上河图》,有6米多长。读过初中的梅其桂知道这是张择端的名作,立马就花2200元将所有材料买回了家,从此便一边在家照顾母亲,一边开始了她的绣路长征。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6月,梅其桂的母亲再次发病离世,丧母的哀痛让她根本不想摸针线。直到有一天,丈夫谢习文告诉她,梦见岳母在笑着看她绣的十字绣。“当时像被电打了一样,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幅图绣完!也是给母亲一个交代。”梅其桂回忆说。
绣路漫长靠信念支撑
1月5日,梅其桂带着她的大作来到镇上的永盛大酒店,向她的同事和记者展示这幅十字绣,只见大大小小人物栩栩如生,车辆、马匹、游船也是轮廓分明,连车轮条幅都能看清。梅其桂介绍,这幅长6.5米,宽0.8米的十字绣,是截取了《清明上河图》全本的其中一段场景来做的,“一共是七个大部分,42个小部分,绣了100万多针。”
“因为房子、人物特别多,绣起来蛮难的。”梅其桂说,整个作品要用到79种颜色的绣线,一个1.2米长、0.6米宽、3寸高的盒子全是线,光线就有好几斤重。连最普通的一棵树都要用6种颜色,最难的是绣人物。梅其桂指着画布上一对母子介绍说,“绣这娘俩就得用六种绣线,其中这个小人的头绣了四针,用一种颜色,身子绣了十多针,再用一种颜色,绣裤子和脚另用一种颜色。十字绣上有多少人物?我也数不清了。绣好后,我还要给他们每个人用黑色线勾边,直到 上衣、裤子、鞋子清清楚楚,一点都不能出错。”
“只要有时间就绣,每天都要绣好几个小时,越到后面就越苦。”丈夫谢习文介绍说,两年多里,梅其桂绣断了50多根钢针,手指头都快被绣针扎成“筛子”了……“最怕的是热天和冷天”,梅其桂说。 每逢酷暑,由于长时间低着头,她下巴与脖子之间就长满了痱子,”痒得要命,还抓不得,怕弄脏了画布”,到了冬天,手上全是冻疮,小指肿的老大,不小心扎破了,钻心的疼。记者注意到,梅其桂的手指肚上,由于经常顶着顶针,都起了老茧。而那本绣清明上河图使用的指导书,经过她的反复使用和翻看,已经变得零零散散、残旧不堪。
去年12月底,梅其桂终于绣完了最后一针,“当时就像放下了千百斤的担子,好想睡它几天几夜。”她说。
心血之作候有心之人
因一心扑在十字绣上,梅其桂误过不少事,“好几次我从外边做工回来,一问饭好没,她不作声,一揭锅盖,里头是空的,只能到外边吃。她呀,就是个倔性子,但我一直都支持她,这总比去打牌要好。”丈夫谢习文笑着说。
梅其桂以前算是牌桌上的常客,一个月差不多有20天都在牌桌上,“自从绣这个图起,基本就没摸过牌,喊她也不上桌了。”好友李美兰说。梅其桂打工的永盛大酒店老板黄先生对她也很支持,允许她把绣图带到酒店里,有空就可以绣几针。
梅其桂说,十字绣很简单,绣这么长的“作品”,关键就是要耐得烦,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也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我连十分之一也绣不完。”
记者看到,这幅绣品正面的人物、车马、河流、城楼惟妙惟肖,针脚细密匀称,令人叹为观止;背面的图案经过埋线处理,和正面几乎没有区别,而且没有一个疙瘩和线头,用手触摸感觉相当平整。眼前的心血之作,只能用“惊叹”二字来形容。
“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就像是自己的伢,当然看得重!”梅其桂说,前几天有武汉和河北的客商给她来过电话,想出15万元购买,但她暂时没答应,“不是不想卖,放在自己家里也不好保管,我是更想把它留在常德,那样的话,如果买主允许的,我还能偶尔去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