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衣料的早期足迹:草、树叶、树皮、兽皮和麻布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少数民族服饰不但形制千奇百怪,而且色彩也斑斓缤纷。构成这些千奇百怪、斑斓缤纷的衣饰的,既有棉布、丝绸、化纤,也有皮革、毛呢。我们不禁要问,少数民族服饰所用的衣料都是这样的吗?不,许多少数民族衣饰的用料是我们所不知道甚至想象不到的。正是通过那些难以想象的少数民族衣饰的质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衣料的早期足迹。



  类似用草作衣的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并不少见,一般是用山草或稻草编成蓑衣,作挡雨及御寒用,但也有用于穿着的。云南民族学院于1988年在文山州彝族地区征集到一件草衣,用稻草编成,工艺粗糙,形制古朴,犹如稻田中赶鸟的稻草人,但却明白无误是“衣”。至于前面已经提到的火草衣、火草领褂,却已属彝族服饰中的精品了。可见,草这一种得来十分容易的自然物,肯定是人类早期的衣料之一。



  我国古籍中,早就有关于少数民族以树叶树皮为衣的记载。唐樊绰《云南志》说当时的踝形蛮“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陈鼎《滇黔记游》说云南“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以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不同版本的《云南通志》,对基诺族、景颇族等都有“居无屋庐,夜宿于树巅,以树皮毛布为衣,掩其脐下,手带骨圈,插鸡毛缠红藤之类的记载。”鄂尔泰等篡《云南通志》对独龙族则说;“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一也说:“俅人,男女皆披发,徒面苍黑,不知栉沐,树叶之大者为衣,耳穿七孔,坠以木环。”可见,在清代,象云南的基诺、景颇、独龙这样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以树叶、村皮为衣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情况,部分地延续到本世纪中期。据五十年代初的民族调查材料,云南佤族解放前以棕皮为衣;拉枯族支系苦聪人用芭蕉叶和椰树皮做衣;西双版纳傣族用箭毒木树皮缝制衣服;勐腊县的克木人,到本世纪50年代中还普遍流行树皮衣。综观上面的简略引述,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树叶、树皮为衣。的确曾经是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事实。



  用树叶、树皮作衣,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带来的提高,就必然导致树皮布的创制和生产。云南克木人穿着的树皮衣取自构树。构树又叫构皮树,桑科,落叶乔木,高可达十五六米,在云南山野有大量生长。构树叶卵形,有缺裂,较肥大,披硬毛,可以互相沾连成片,不需缝纫、构树皮由韧性极强的长纤维组成,是造棉纸和搓制绳索的好材料。克木人从构树干上削取一米多长的树皮,在水里浸泡二十天左右,取出用木棒锤打,洗去灰黑色外皮,便成结实坚韧的衣服料子。其实,这就是在制造树皮布。与此相似,过去穷苦的基诺人家还采割纤维树皮作垫絮被盖,用这种纤维树皮捶制的“木棉被”,纤维交错,坚韧耐用。苦聪人的树皮布却用藤葛制成。他们把粗大的藤葛砍来剥下皮,泡进水里锤打,晒干后就可以做成衣服,可穿几个月或半年。



  在我国古代以兽皮为衣也早于以丝麻为衣。《礼记。礼运》云:“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治其麻丝,以为布帛”。《韩非子》也说;“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度足衣也。”到了唐代的樊绰《云南志》,其记载就具体得多:寻传蛮“俗无丝棉布帛,披波罗皮(指虎皮)”;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施蛮“男女终身并跣足,披牛羊皮”;么些蛮“男女皆披羊皮”。现在云南少数民族衣兽皮的实际情形,和樊绰千年前的记述大体一致,彝族和纳西族服饰至今仍然离不开羊皮。在北方,衣兽畜之皮就更为普通而重要,除已经提到过的鄂伦春族和蒙古族外,鄂温克族常穿大长毛衣,这种大衣由七八张羊皮做成,皮板朝外,羊毛朝里,耐用大方。撒拉族男子冬天穿光板羊皮袄。在西南地区,羌族男子喜欢在麻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



  赫哲族历来以鞣制鱼皮衣著称,故被称为“鱼皮部”。每逢春天江河解冻,赫哲人就忙着捕捞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鱼制鱼皮。妇女们用各种野花把鱼皮、鱼皮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精巧地缝制服装和手套、腰带、围裙、绑腿等。由于鱼皮具有耐磨、保暖不透水、不挂霜的特点,冬季穿鱼皮服装打猎、春季穿鱼皮服装捕鱼,都非常适用。生活在西北高原以畜牧为业的裕固族,其服饰却又取自牲蓄皮毛。他们的衣、裤、大氅、几乎都是用光板羊皮缝制的,厚重宽大,而在袖口、衣领、衣襟、下摆等处则用细皮毛镶饰,显得华贵。他们脚上穿高筒皮靴,显出一副不畏风雪严寒的刚劲气概。



  当纺织的技艺发展起来以后,人们逐渐用纺织品代替一些天然产品作为衣料。在这些纺织品中,值得一提的是麻布和木棉布。麻布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使用的历史已经相当长久。按杨慎《南诏野史》中的说法,傈僳族在南诏时期就“衣麻披毡”,而其实“衣麻”的历史还要早得多。在明清编纂的地方志书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服“衣麻”的记载,如《东川府志》卷一:“倮罗,麻布麻裙,刀耕火种,其类最苦。”《开化府志》卷九:“仆喇……山耕火种,迁徙靡常,衣麻被羊皮,弓矢随身。”《景东直隶厅志》卷三:“小倮罗,男著麻衣短衣裤,女蓄发两瓣;覆麻布帕,着麻布密褶裙,赤足。织麻布,薄种山地,捕鼠鸟,樵宋木植以佐生计。”“白倮罗,男女皆衣麻,女束发,青布缠头,别用青布帕覆之。男务耕,女织麻布。”《永北直隶厅志》卷七;“倮罗一种,性朴质,男人以帕包头,身衣麻市齐脐,大半跣足。女子青布束发,背负羊皮。男耕种易食,女绩麻营生。”这里所写,还仅只是彝族的不同支系。其实,连白族也有穿麻布衣的。总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过“衣麻”的历史。当然,用木棉织布不象麻那样普遍,但也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事实。《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哀牢夷“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桐毕布即木棉布,它无疑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级产品。唐代云南居民用木棉作衣是很普遍的。到宋代,云南少数民族生产的木棉布还远销内地。



  现在,云南某些地区的彝族、傈僳族和怒族、独龙族、苗族等,还穿麻布衣。贡山怒族妇女的上衣是右衽麻布衫,裙子也用麻线织成。怒族妇女的麻布裙其实是一床麻毯,白天作裙,夜间作铺盖。怒族麻毯为白底,织有红、黑、篮、由坚条,作裙子时,彩条向下,很有特色。独龙族男子在身上被一块麻布,对角交错在胸前打结,下身穿麻布裤衩,跣足。现在就是穿布衣的,出门时无论男女仍习惯要被一床麻布。苗家妇女更离不开麻布,织麻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手工劳动,她们漂亮的花裙子就是用麻木制作的。从种麻到缝成裙子,经过三十多道工序。麻棵长成,就割倒绑成捆露晒,待麻皮发黄则撕成线条,然后捻成线团,再用灶灰水煮沸,经多次漂洗使之雪白,晾干后便可织成麻布。做成百褶裙后,还要绣上鲜花、云彩、鸟兽、鱼虫。海南岛的黎族现在虽然不再穿“桐华布”,但仍保持着把木棉织成精美华丽的 “黎锦”、“黎单”、“黎幕”的技艺,而且在这些织物上绣上有名的“双面绣””,有巧夺天工之美,远近驰名。



  总之,草、树叶、树皮、兽皮、麻布等,构成了人类衣料的早期足迹。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