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多种多样的上衣补充物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人的服饰是丰富多彩并不断进步的,上衣自然也不例外。随着人的需要的增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还要继续创造出新的衣物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国少数民族的上衣,有的十分复杂,背心、内衣、外衣,长袍一应俱全;有的民族同时竟穿着十五件上衣;但有的仍十分简单,仅靠两片麻布蔽体;而有的民族上身则干脆裸露。不论情况如何,为了满足生活中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许多披用物,以作为自己上衣的必要补充。



各种上衣披用物,如一般服饰中的披风、斗篷之类。首先,它们是披用的,而不是穿用的,因而一般无领无袖,可以仅披在背上,也可以裹住全身,其次,它们供平时披用,尽管也有遮风挡雨、防潮御寒的功能,但与专用的雨具如草蓑衣、棕蓑衣等有别。总之,它们不是上衣,但明显地是上衣补充物。



我国少数民族的上衣补充物是多种多样的,形制不同,材料也不同。如从材料上分,可以大体分为牛羊皮类、棉织品类、麻织品类和毛制品类。当然,在同一类内,其形制、工艺和精致程度又大相径庭,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民族生产生活状况及所处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山区的彝族,穿用一种基本保持了羊只外形的羊皮领褂。我们之所以称其为“领褂”,是因为四条羊腿已成为十分自然的袖套和带扣,使羊皮“穿”在人身上。其实,这只不过是“披”羊皮的一种变形即较固定而方便的一种形式。直到现在,好多山区较贫苦的彝胞,仍喜欢披羊皮,且基本保持羊的形状而很少作加工,以此作为自己上衣的补充。



我国少数民族中,披羊皮的还有西藏的门巴族。错那地区的门巴族妇女身上就披一块山羊皮。但是,对于门巴族妇女来说,更多的却是披一块小牛皮。无论是自发苍苍的老妇,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后背上都要披挂着一张完完整整的小牛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牛头向上直抵颈项,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每逢喜庆节日,迎亲送友,还讲究换上一张新牛皮,就象换新装一样。牛皮已经成为门巴妇女颇具特色的服饰。



云南宁落、永胜一带的普米族妇女不仅喜欢包大头帕、编发,喜扎牦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著百褶裙束红、绿、蓝、黄彩色腰带,也喜欢在背上被一块羊皮。普米妇女所披羊皮限于白色,以色白毛长为美,显得圣洁高雅、美观大方。



在我国少数民族作为上衣的补充而被用的羊皮中,云南丽江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致也是最富有文化内容的。纳西族妇女所披羊皮以黑色为佳,皮上缝有白色的宽布带,借以交叉胸前而把背上的羊皮固定。羊皮上方,有两个大型圆饰,代表日月,下方有七个小形圆饰,名为七星,七星上缀有羊皮纽带。因此,有人把这一套装饰称为“披星戴月”,认为它反映了纳西妇女勤劳能干的个性和美德。但也有人认为背上的羊皮是蛙崇拜的象征,两个大圆饰是神蛙的两只眼睛。现在,纳西妇女的羊皮披肩多已不用两个大圆饰,而只保留了七个小圆饰。受纳西族的影响,居住在丽江九河和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也披绣有七星的羊皮。



第二类上衣的补充物是棉织物缝制的,如粗、细棉布披风,斗篷和棉毯等。撒拉族是居住在青海甘肃交界处积石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或红色的大襟花衣和长裤,外套黑色坎肩。在喜庆节日,她们披披风,披风用棉布缝制,宽敞长大,截有花边,披着颇有风度。西藏隆子县珞巴族妇女穿着简单,腰系围裙,但也用粗布制成被风。她们的披风制作简单,工艺也比较粗糙。云南佤族平时衣物较少,冬季天寒,则用棉毯作披风,将棉毯对折,中穿一绳即可。



在这一类棉织物上衣补充用品中,以仫佬的斗篷最为讲究。仫佬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中西部,服饰清爽明快,妇女多穿短上衣和长三截裙,时常外罩斗篷。仫佬斗篷用一整块青布制成,中间挖一个洞,穿时头由洞内穿出。因为有领,故有人又将其称为仫佬抱;但无袖,仍只是上衣补充物。仫佬斗篷穿着时前短后长,斗篷的边上多绣有花纹,斗篷项带和腰巾的絮带用金属花链构成,因而颇富地方民族特色。近年来,仫佬族妇女对斗篷的制作和穿着又有所改革和创新。



在棉织物的上衣补充用品中,还有颇具特色的披单。披单多为色布制成,长方形,用时从肩背部开始包裹全身有关部位,因而也是一种上衣的补充。西藏和云南傣族地区流行的披巾,多与宗教人员有关,因而也就具有固定的色彩。藏族信奉喇嘛教的僧民,常穿一件短坎肩,下面围一条长裙,在上身和双肩上则披披单,披单的长度约等于身材的两倍半.云南傣族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子七八岁便须进缅寺当小和尚,每个村子的缅寺里有小和尚二三十或五六十不等。小和尚们光头赤足,身上也常裹着降红色的长被单。



麻,作为一种较易栽培和纺织的植物纤维,有着坚实耐磨御寒透气的特点.因而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捻麻线和织麻布是少数民族妇女主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她们连上山下地、走亲赶街的路上也要边走边捻麻线。过去,穷苦的彝族、傈僳族、怒族、苗族等百姓,常披麻布御寒;直到现在,滇中地区的苗族仍一前一后披两块麻布,白色,纺织得颇为细腻。聚居在云南西盟、沧源一带的佤族同胞,每逢冬天天冷时外出,也习惯于披一床麻织披单。这块麻披单一物多用,入睡便可当被,和衣围火而眠。



在作为上衣补充物的麻织品中,值得特别介绍的是独龙麻毯。独龙族是居住生活在云南西部怒江州独龙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五十年代初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生产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在长期衣麻的过程中,他们创制了风格独特的独龙麻毯。独龙麻毯由独龙族妇女用野生大麻织成。首先,用野生大麻纺成细线,认真洗涤干净后,染上红、黄、橙、绿、蓝、紫等颜色,用手工织成宽七寸到一尺而长度不限的布福,再把若干布幅拼在一起,用线缝合成毯。常见的独龙毯为橙红青紫色直菜花纹。独龙毯在披用时,较长大的对折,较小的折一部分,中间穿绳,从右肩斜挎到左腋下即可。但也有披在双肩上的。斜披直条麻毯,已经成为独龙族的一个特殊标志。



我国少数民族用作上衣补充物的毛制品,主要是羊毛披毡。披毡是用羊毛(也有用牦牛毛的)经过湿、热等技术处理,再反复辗压而使其毡缩紧连在一起而成的。我国少数民族(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所制的羊毛毡,厚重坚实,质地紧密,具有良好的保暖、防潮、耐磨性能。将压制好的毛毡穿上带子.披上双肩系住,便成为羊毛披毡。羊毛披毡上都有皱褶,下部自然下垂,长至小腿,显得十分挺展;防雨御寒,坐卧铺地,却又非常适用。因此,过去出门在外的汉子,无论什么民族,都喜欢披羊毛披毡。现在,披毡仍然是彝族、苗族男子的心爱之物。在云南西部南部.每当天气凉爽,或是夜色深沉,傣家小伙子也喜欢披着羊毛技毡出来看电影、串姑娘,显得气派不凡,风度潇洒。有时,在一块轻轻颤动的披毡下竟站着四只腿脚,那是小伙子已经找到意中人了!



最讲究的披毡要数彝族同胞经常披用的“察尔瓦”。其实,彝族察尔瓦并不是毡类,而应该属于毯类。它用羊毛线织成,还常为黑色,比披毡柔软。察尔瓦又叫披敞,形似披风、斗篷,下端长及小腿,留有三四寸长的毛线流苏。外出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外罩察尔瓦。尤其是高大壮实的彝族男了身披黑色的察尔瓦。头上扎起英雄髻,显得威武剽悍,挺拔雄壮。冬天,彝族同胞喜欢在察尔瓦内再披一件羊毛毯为衬。披毡厚实,增加了御寒功能;察尔瓦覆面,不失却威武风度。



对于一些更为原始的狩猎民族或畜牧民族来说,上衣补充物的材料更多地却是兽皮成牛羊皮。仅从已提到的不同民族的上衣补充物看,显然其制作或披用的首要目的是实用,同时也不应排除装饰和审美的考虑。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