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神秘的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服饰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穿戴与众不同:她们头戴一种小酒盅大小的别致小帽,身穿带有7条箭头的丝绸长绒外衣。看着她们款款走来,令人无限惊讶,她们的服饰是那样的特别、神秘。 

    关于这种于田维吾尔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气息、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出现的年代,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管是当地的维吾尔族妇女,还是研究民族服饰的专家,都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说法。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到底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穿这种服饰的?这种服饰仅仅只有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穿吗?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太力拜克”和“派里间”蕴涵着怎样的意义,这种奇特的服饰都更好地衬托了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独特的美——典雅、高贵、神秘、悠然。 

    神秘典雅的奇异服装   

    第一次见到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的奇特装束,是在今年1月14日。 

    那天阳光明媚,空气中流淌着一种温暖的气息。于田县的先拜巴扎运动场,正在举行一场农牧民运动会,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人群里,记者发现妇女们一律穿戴着一种奇特的服饰:洁白纱巾齐肩,一袭黑袍罩在身上,头顶上还别致地扣着一顶黑色小帽,看上去圣洁而又神秘。 

    “你的帽子真好看,能让我摸摸吗?”我问一个40来岁的维吾尔族妇女。她冲我一笑,低下头让我慢慢欣赏。她头上的帽子很特别,小巧玲珑,只有酒盅那么大,缀在长长的白纱头巾上,宛如一朵盛开的喇叭花。 

    她跟几个和她一样打扮的妇女聊天,她们说什么我听不懂,估计是觉得我这个外地客人很有趣,所以大家都笑了。 

    “你们为什么要穿戴这样的服饰?”我问她们,可她们听不懂我的话,只是一个劲地“牙合”(不知道)。 

    她们的外衣特别宽松,像是用黑色丝绸面料做的,袖口、衣襟全镶有蓝边,最显眼的是胸前左右两边都有7道对称的蓝色条纹图案,看上去很神秘。可是这些蓝色条纹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在运动会现场,记者绕场子转了一圈,发现凡是中年妇女都穿戴着这种神秘的服饰。在冬日和煦阳光的照耀下,她们的笑容是那么的安详、甜美,步伐也很自信、从容,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细细端详,我竟然觉得陶醉。 

    

    日常装束十分普通 

    1月15日于田县的巴扎日、1月21日古尔邦节,记者又多次见到穿戴着这种神奇礼服的维吾尔族妇女在巴扎上购物。在于田县的老城区,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穿礼服的神秘妇女三三两两走在一起,或散步,或闲聊,或购物。 

    经过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只在节日或活动中穿这种礼服;平时她们的穿着打扮跟其它县市的维吾尔族妇女没有什么区别。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只有于田的妇女穿这种奇特服装呢?她们穿这种与众不同的服装究竟要表达、传承什么意思?这种服装包涵着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呢? 

    礼服意味女子步入幸福 

    对于她们的奇特装束,记者在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中多方打听,试图找到答案。 

    在于田县土生土长的维吾尔族老乡告诉记者,她们戴的小帽名字叫“太力拜克”,外衣名字叫“派里间”。他们说这种服装只能是结过婚,并且生了小孩的妇女才能穿,在穿之前要举行一种叫“居宛托依”的仪式。 

    在仪式上,妇女的妈妈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整套服饰交给自己女儿,亲眼看着女儿穿上。在这些母亲的眼里,女人只有结婚并生了孩子才算一个完整、幸福的女人,送给女儿这套服装,是希望自己的女儿独立、幸福,自从有了这套服装以后,她们也进入了一个最美妙的年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于田县妇联主席阿扎提古丽告诉记者,没有结婚的姑娘不能穿这种服装,否则,她们会招来不吉。但现在有些小姑娘也没那么讲究了,在外地游客的招呼下,她们有时也愿意穿上这种服装跟游客合影。 

    “按照传统,在结婚、送葬、重大节日或者集会、巴扎上,得到妈妈赠送礼服的维吾尔族妇女必须穿戴这种服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在穿着打扮上有了改变,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妇女同志,她们在集会、赶巴扎时就不穿礼服了,只有在乡村的维吾尔族妇女还固守着古老的传统。”阿扎提古丽说。 

    在于田县的老城区,记者见到几个铺子,有“太力拜克”和“派里间”出售,价格分别在20元和200元之间。 

    店铺的老板说,现在很少有人能制作这种服饰了,要缝制这样一个小帽和外衣,工艺特别复杂。现在,有很多游客来买这种小帽,带回去留个纪念。 

    于田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艾买尔江告诉记者,现在“太力拜克”小花帽走俏得很,“太力拜克”已被收入到《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了,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连俄罗斯、巴基斯坦的一些商户也纷纷打电话来洽谈合作事宜。 

    关于服饰的说法     

    通过于田县妇联工作人员的引见,记者还见到了专门制作“太力拜克”和“派里间”的妇女热依汗木。 

    热依汗木说,他们家制作“太力拜克”和“派里间”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当记者询问她“太力拜克”和“派里间”所传承的文化内涵时,她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大家喜欢,所以就要做呀。” 

    对于“太力拜克”所蕴涵的意义,县史志办的主任魏永龙给记者讲述了在当地搜集的两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有史料记载,在1664年,叶尔羌汗国王举行了一个大规模的盛会,通知各地头领们带上最精美的新产品。于田人挑来挑去,最后将这种妇女戴的精致小帽送上了盛会,结果国王看了非常喜爱,并奖励了于田人,所以“太力拜克”流传至今。 

    另一种说法流传在民间,说这种小帽刚开始只是当地维吾尔族人在婚丧大事时客人们用来相互赠送的礼物,后来慢慢变成已婚妇女的装饰品。他说:“不管过去的说法如何,于田妇女们至今仍十分喜欢‘太力拜克’,它包含的文化底蕴也一直这样不断地延伸着。” 

    而关于“派里间”所蕴涵的文化也有诸多说法。据县文体局局长王玉玲说,这套服饰是沿袭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胸前两侧带尖头的7条天蓝色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后来渐渐演绎成衣服上的装饰图案,所以“派里间”也叫“箭服”。 

    ■专家说法 

    “太力拜克”象征着地球 

    从于田县返回后,记者在乌鲁木齐四处收集有关这种服饰的资料,但解释都很简单。到底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穿这种服饰的?这种服饰仅仅只有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穿吗?没有人能够回答。 

    连日来,这些问题让记者陷入迷惑之中。3月8日,记者去了新疆大学民街民俗博物馆,在那里,记者见到了陈列在玻璃隔档里的整套服饰。 

    博物馆里关于小帽的资料记载说:帽口直径一般是10厘米,帽顶直径不超过三四厘米,帽下檐用长约一厘米的黑毛线缀上短穗,帽内加衬有柔软的皮革为内里,帽顶用宫廷缎或金丝线花布缝制而成。 

    资料说,戴帽前,妇女一般先梳理头发并将其分成两股,然后再戴白色头巾,最后将小花帽用别针别缀在白纱巾上。 

    不过,博物馆的资料里将这种小帽称为“岱吾尔台勒排克花帽”。 

    据民俗博物馆馆长吐尔逊介绍,这种奇特的服饰除有于田县的维吾尔族妇女穿戴外,在民丰也有少数。对于这套服饰所蕴涵的文化,除了给出前面所说的解释,他还给了些补充。 

    吐尔逊说,维吾尔族妇女戴这种帽子很讲究,都用别针别到头顶的右边。办丧事时,戴的小帽帽顶为白色;办喜事戴的帽顶为红色;中壮年妇女戴的帽顶是蓝色的。而她们穿外衣时里面通常还陪衬有白色上衣,内衣也很别致,是合领半开套头式的,领口右侧依次排列有9条呈扇面形,用锁绣绣的宽条形图案,圆领口也绣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中部有两条相同颜色的绳带,领口花一般为深紫红色。内衣与外衣相映衬,形成了“外7里9”的说法。 

    之所以选择“外七里九”的数字,吐尔逊解释说,因为维吾尔族视“7”和“9”的单数为吉祥、幸福的数,就像汉族人喜欢“6”、“8”这些数字一样。 

    吐尔逊还认为这种服饰跟萨满教有关,可是究竟于田的维吾尔族从什么时候开始穿戴这种服饰,他也不知道。 

    不过,对于吐尔逊说的这种服装和萨满教有关的观点,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博士热依拉说,在伊斯兰教的一些壁画上,也可以看见这种像旗袍一样的服饰。 

    热依拉说,她看到一些维文书籍介绍这种小帽帽顶代表天,帽底代表地,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球。而关于于田维吾尔族妇女所穿的“派里间”,热依拉说在一些挖掘的墓葬里也有发现,而且各种颜色都有,比现在的鲜艳,但现在这种外衣的料子只能是黑色和蓝色的。 

    她从民俗文化角度分析说:“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比较集中,这里的维吾尔族性格比较内敛、含蓄,有些保守,不太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对外来的服装相对来说有些抵制,因此,直到现在他们还保持着固有的传统。” 

    “她们衣服前面两侧的尖条纹,远远看上去像老鹰,有书上说他们崇拜鹰,所以在胸前绣了鹰饰图案。”热依拉说。 

    但是,不管专家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这种奇特的服饰都塑造了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独特的美——典雅、高贵、神秘、悠然。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