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民国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衩下露裤和衩下露腿意味着新旧两种人文观念的交替。民国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1934年就有几近臀下的,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给人以活泼轻捷之惑,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身心发育的文化环境得到改善。
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多印花,装饰简约。对装饰细节的过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边,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花边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经久耐穿,所以花边多缀在易损部位,如领口、袖口、衣襟及下摆等处,后来渐成为一种装饰品,久而久之,蔚然成风。清代,花边的装饰功能运运替代了其实用功能。旗女的袍俗以多镶为美,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有时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几乎看不见原来的衣料。清末,外国面料已经开始流入中国市场,民国时声势已相当浩大,30、40年比,国外的纺织印染机械已被大量引人,锦绫一类提花织物逐渐失去市场,而印花棉布、丝绸、苎麻织物得到广泛使用。面料在纹样表现上更多地吸取了欧洲的写生技法和光影处理方法,色彩统一?和谐。条格织物、几何纹织物也很受国人青睐。民国旗袍去繁就简,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装饰镶滚免了。尚简的风尚由留洋女学生带回,廓形的改良也促成了镶滚等装饰的省略。
第四个差别是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则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己淡化,而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清代服饰的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对品官冠服的色彩质地、当胸补子、朝珠等级、翎子眼数、顶子材料都有严格区别。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服饰禁例,如:凡五爪龙缎、立龙缎等,官民均不得服用,如有特赐者,亦应挑去一爪穿用;军民等一律不得以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倭缎、貂皮、猞猁狲等为服饰;八品以下官员不得服黄色、香色、米色及秋香色;奴仆、伶人、皂隶不许穿花素各色绫缎……。民国旗袍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宽松,此时封建统治被彻底推翻,中华服饰从整体上摆脱了古典服制的束缚,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惊涛拍岸,等级贵贱、性别尊卑的陈规陋习开始受到冲刷、荡涤,女性妆饰呈现出诱人的时代色彩,这一昔日有等级标识、不容半点逾越的领域,逐渐淡化为代表消费者情趣,衡量其消费能力的通用尺度。穿旗袍成为彰明个性的手段,民国旗袍的款式、设色、纹样变得精彩、?趋洋、求变。
旗袍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脱胎于清代旗人之袍,却已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服装是时世的映射。旗人之袍与旗袍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代,一个迂缓封闭,一个躁动不安。也许差异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族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旗人迫于政治原因多有改汉姓以避风头的,旗女则纷纷改作汉族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的打扮,这在军政要地及工商文化事业发达的大都会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尤为明显。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惑。伴随着革命而来的是思想解放与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旧的观念体系已被打碎,新的观念在尝试和碰撞中开始形成。西方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向寻求解放的女性灌输着来自各方的新潮观念。妇女从缠足陋习中彻底解放出来,时称“天足运动”。与此呼应,一度有开明人士倡导“天乳运动”,提倡革除传统的束胸习俗,但未得广泛响应。新式女性热衷参与政治,她们成立女性参政团体,倡导“国家兴亡,匹妇有责”,女子从闺阁一步迈向社会,活跃于社交、娱乐、体育、新式学校等各种场所,承担着诸多出头露面的社会工作。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封建礼节限制,随之有所松弛,关于穿衣着装的繁文褥节,同时趋于简约。
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妆饰不囿成规,各行其是。“西装、汉装、满装并行于世”。上衣下裙及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
此时裤装广受青睐,可算是妇女服饰改革的一大成果。传统衣着观念中,裤子素来难登大雅之堂,良家女子一俟成年出门或正式场合皆须系裙。旧式旗袍直身宽敞,袍里都配穿长裤(又分满裆裤与套裤两种)。民初风气开化,裤装外穿已不分阶丢,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使自己行动轻便,合乎潮流。1912年左右流行的女短上衣配裤的着装,被称为“MODEMDRESS”。此时的裙、?裤流行用大花纹布料,如牡丹、海棠、菊、荷、梅、兰等。单色裙也十分普遍,礼服裙以红为贵。受日本式服装影响,“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黑色裙,显得朴素、清纯、淡雅,并蔚然成风。??
民国成立后,女子礼服按公布的服制为“上衣长与膝齐,有领。对襟式,左右及后下端开权,周身得加锦绣,下着裙子,前后中幅(即裙门)平,左右打桐,上缘两端用带”。基本上是清朝女装的发展,但民间婚嫁时仍然使用明式凤冠霞帔,都市则更流行西式婚纱。
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向往,促使当时人们在服饰装扮上极尽模仿之能事。西式服装与西方生活方式几乎同时步人了都市流行浪潮。通都大邑领导时尚的女子常醉心于西式妆扮,西式大衣、套装裙、连衣裙与鸭舌帽等广为时人穿戴,丝袜渐为流行。服饰流行由追求新潮时髦的女性自导自演,当时的报刊杂志对国内外的时新观念、明星生活时有介绍,1914到1915年上海的热门期刊就多有涉及娱乐、服饰方面的内容,有意无意中宣扬着服饰上的偶像形象,为服饰流行推波助澜。加以海禁开放,商业贸易日益兴盛,洋货源源涌人,哗叽、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进口面料充斥市场。西方的缝纫,裁剪方式也随之引人国内,而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镶嵌滚绣等传统手工装饰方式则用之日少。这种服饰有取西方之长、洋为中用的趋向,直接影响到日后新式旗袍的产生与变化,也促成了海派服饰风格的形成。
民初10余年间,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旗女长袍外罩马甲的旧式穿怯己经显得颇为落伍,只是在偏僻的乡村,由于远离政治中心,交通不便。信息梗塞造成服饰上的因循守旧,人们还照旧式打扮,很大一部分承袭着清式装束。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这时的旗袍已开始注重?体现女性曲线美,追求自然的装饰效果,?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这与当时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时代潮流酿造着社会服饰的整体风貌。
当时的服饰流行式样虽然千变万化,不断推陈出新,但并无现代意义上的时装设计师。服装样式的翻新变化往往历经千家万手才蔚成时代风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此时已成为全国时装流行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效仿。上海服装行业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精明的经营者和能工巧匠,他们对时尚潮流的微妙变化捕捉敏锐,善于将西方式样与中国传统款式巧妙结合,使得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个时装中心。作为开放商埠,上海是富商巨贾和军政名流的荟萃之所,又是交际名媛和娱乐界明星的云集之地,因而上海最有可能成为新式旗袍的发祥地,开创并领导若干年后一个旗袍的“黄金时代”。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辛亥革命后,着旗袍的人大大减少。1924年,末代皇帝傅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这一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女性妆饰新一轮的展示台,已悄悄拉开帷幕。?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时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当“文?明新装”异军突起之时,旧式的袄裙、袄裤也层出不穷地变换着小花样。衣领降低高度,让颈项露出来。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短袄的下摆时圆时尖,或是六角形,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浅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清式的马面裙慢慢简化,榴裥越来越少,乃至消失,最后连马面裙本身也踪影全无。旧的服饰消失,新的形式产生。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旗袍诞生。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是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中的旗袍,已略显腰身,长至小腿肚,倒?大袖。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
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20年代的中式女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19世纪20年代,欧美服饰审美标准对中国女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欧美女服的主要特征有三点:强调直线造型;常穿的裙子长度至膝;衣身和裙子的分界线降低至臀围以下。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同一时期的旗袍上也有所映射。此时的旗袍呈平直造型,几乎看不出胸腰臀曲线,腰节线较低。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至1929年升至膝盖处,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而健美的小腿,充满时代气息。这一时期,国内外通商、交流的机会增多,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进口面料也是中国接受西方艺术风格的主要渠道之一。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进口丝袜的流行是对传统布袜的大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洋行职员穿丝袜多,销售点限于少数条约口岸的外国商店。据说义和团起义时,见穿丝袜者,便呼其“二毛子”,愤而用刀欲砍其脚背,经哀求虽住手,也必撕破其丝袜才罢休。丝袜被视为“二毛子”的标识,不难想象清末华人穿丝袜者极少。民国初年,上海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崛起于商界,以专销“环球百货”为经营特色,从此洋货在上海人日常消费中的地位逐渐显赫。据包笑天回忆,当时的丝袜是从这两家公司购买的,时价每双1元,分黑、白两种颜色。丝袜淘汰了老式长裤,赋予旗袍的开衩以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使女性的腿成为时装的视觉中心,可见,丝袜是新旗袍诞生的基础并不过分。高跟皮鞋的流行比丝袜要晚,因为它能达到拔长身高,更好地体现女性苗条身材的目的,所以几乎与旗袍同期成为摩登女郎的新行头。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