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红军,人们自然会想起那灰色的、缀有红五星的小八角帽和灰色的军装。
那是红军的象征,它伴随着红军顺利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人们还会想起《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给毛泽东拍摄的那幅戴八角帽、穿灰布军装的著名照片。文献记载和史料表明,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长征后也是戴这种帽子、穿这种服装。即使是电影《红色娘子军》里的军帽和军装也是按此设计的。这种服装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
红军军装和小八角帽的设计者就是赵品三。
“红军的一枝笔”
赵品三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聪明过人。他11岁进私塾,14岁进山西省阳曲县高等小学读书,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极为有名的山西太谷铭贤中学。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他接触到马列主义,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5年,赵品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榆次最早的党员之一。1929年,他和程子华同志一起组织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大冶兵暴”。1931年11月,赵品三被任命为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后在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担任教育部艺术局局长兼工农剧社总社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原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在延安时期,他担任过西北青年救国会军事部长、西北电影社社长、西北剧社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顾问。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北方局秘书长等职。他主持创建了我军第一个专业电影机构———延安电影社,组建了我军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
赵品三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苏区的3年中,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会编剧本,会当演员,会当导演。他是苏区话剧运动的开拓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他主持成立了“八一”剧团,还经常担任主角。他和李伯钊、伍修权、李克农、钱壮飞等人合演过《父与子》、《阶级》等话剧。
1937年4月,赵品三来到延安担任西北抗日社总社长,亲自主演了《阿Q正传》。此剧轰动了延安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中央领导都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尼姆·韦尔斯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赵品三:“那有趣的农村无产者阿Q是剧社主任曹彬三(赵品三的音译)扮演的。”并称他是“武装的艺术家”。
1938年4月,赵品三主持成立了西北电影社。他们拍摄了著名的《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剧目。
赵品三善治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的印章就是他刻的。瞿秋白对他的篆刻很赏识,常以印相赠。当时的中央苏区,政府和军队的许多文告、标语、牌匾的书写大都是他的手笔。他被人们称为“红军的一枝笔”。
为红军设计军服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我军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军事院校也建立起来。当时,红军刚刚进行完第3次反“围剿”战斗,全歼敌人3万多人。部队虽然疲劳,但士气很高。赵品三从中央红军特别大学政治委员的岗位,调到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红校的学员们大都是各部队选送来的干部。由于战争,他们着装很不统一,有穿工农装的,有穿从战利品中获得的白军服装的,也有的穿打土豪分来的各色服装。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头戴列宁帽、身穿灰布红军服装。这样下去会影响部队的整体形象。
刚刚从苏联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回国的刘伯承就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瑞金卫戍区司令、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他看到学员们着装杂乱,认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勤保障也已经具备,红校的学生们代表红军形象,服装应该统一。让谁来承担这个任务呢?当他得知赵品三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时,就把设计服装的任务交给了他。
赵品三接到这个任务后,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刚开始时他是仿照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的。苏联大部分地区与我国南方气候有差别。赵品三开始设计的上衣是紧口套头的,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后来他改为开襟敞口的,并缀上红领章。军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宁帽。但因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赵品三就把军帽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这样红帽徽、红领章,很是庄严、威风。赵品三精心设计的军服经过试穿后,得到了刘伯承的认可。他认为这套服装美观、大方、实用,就指示红军学校总务科长杨至诚给学员每人做一套。当红军学校学员们穿着新军装进行军训和出入瑞金城时,在各部队引起不小轰动。大家纷纷制作穿着这种服装。
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统一的服装。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