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鄂温克族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共有2.6万多人。
从历史记载来看,鄂温克族的族源与北魏时在今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地区使鹿的“鞠”部落等有密切关系。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迁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一带。元代史籍把贝加尔湖以东广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人称作“林木中百姓”,说他们是用驯鹿负载东西,穿滑雪板逐鹿的人。在《明一统志》中,称他们为“北山野人”、“乘鹿出入”。清代文献称他们作“索伦部”和使鹿的“咯穆尼堪”(即索伦别部)。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二、特色文化
鄂温克人喜欢唱歌。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有很多歌曲是他们用同个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吐露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悠扬奔放的旋律,表现了生活在森林中和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宽阔的胸怀、质仆的性格。他们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都是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有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的叫故事歌。同时鄂温克人也非常爱好舞蹈。他们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0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
鄂温克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择日举行。敖包多设在草原的山头上,用石块或土块堆成的圆锥形祭坛,上面挂五颜六色的彩布或彩纸。 节日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附近的敖包参加祭祀。祭祀开始,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参加祭祀的人们纷纷往敖包上添加石块。事毕,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
三、服饰聚焦
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
鄂温克的服饰有农区和牧区之分。在大兴安岭南麓从事农业生产的鄂温克人穿大襟长袍,男袍素雅,女袍装饰华丽,其领、肩、襟、下摆、袖口、开衩等处都饰有花边。生活在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以饲养驯鹿著称的鄂温克人服饰较独特:男子穿对襟皮短袍,女子穿大翻领对襟皮长袍,用染色鹿皮镶边,男女皆穿皮筒靴或软靴,女软靴饰有鹿角纹。在陈巴尔虎旗草原上放牧的鄂温克人穿蒙古式长袍,唯纹饰不同,领襟、双肩、前后胸、下摆开衩等处皆饰有卷云纹图案,男袍简练,女袍繁复。男女均系扎宽腰带,登软靴。
鄂温克族服饰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