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有些地方傈僳族人的房屋建筑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小竹楼。楼上住人,一般用竹篱笆隔为两格,两间屋中央都设一火塘,备三脚架,作为煮饭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围火塘而睡,火塘内终年生火,竹楼下一般为养牛、猪等牲口用。这种竹楼,简单、实用,它既可以防湿、防兽,且便於搬迁和兴建。一座新竹楼同样在一天之内就要建成,否则认为是不吉利。建时就地取材,全寨相助。新竹楼一旦落成,“寨中男女老少便前来祝贺,主人也殷勤地款待大家。靠丽江等地的傈僳族人,建筑则多为全木结构的楼房,烟囱用长约一、二立的方木料垒成;上面覆盖着木板。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
傈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阔什节(年节),是民间最大的节日,过年节也叫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收,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又跳,而尤为喜欢对歌,特别到了过年,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解放后沪水、贡山、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组织温泉对歌的习惯,每年过年之际,都要带上年食,背上行里炊具赶往怒江州府六库以北十二公里处的温泉,参加赛歌会。届时各地有名的歌手汇集一堂,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声仍然在熊熊的待篝火旁回响,一直要进行十多天。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大方。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傈僳语称“皮度”,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烈。建国前,由于各地傈僳族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就分黑、白、花傈僳三种。黑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衫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傈僳语称这种胸饰为“拉白里底”。有的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钻以小圆孔。有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至二头黄牛。有些妇女不穿长裙而穿长裤,腰间系一小围裙,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妇女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花边,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色彩翻飞,非常漂亮。女子年幼时,头顶留三个尖角发,此后逐年增多,到十五岁蓄满。头顶用羊毛织成的带子编成的斗帽,傈僳语称“吾底”,维西傈僳族妇女一般裹头帕头巾,上缀贝壳、料珠,与怒江所戴的“欧勒帽”不同。澜沧江一带傈僳族妇女在额前戴一串齐眉粒珠,别具风采。有的上衣内穿白底黑纹短装,外罩大红或深黑色坎肩,下系百褶裙,有的在裙外面再系上风格独特的刺绣围腰。百褶裙分两种,长裙拖到脚面,短裙及膝,着短裙则要裹上绑腿。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蓄发辫缠于脑后。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边佩砍刀,右边挂箭包,箭包多以动物皮缝制,腰系一长带子。维西傈僳族男性有的头戴羊毛毡帽,形状有船形和圆顶宽帽糖两种。青年穿白底黑纹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长衣,或夏着短衫、冬着长衫,中间系麻织花腰带。傈僳族男女都喜好斜挎缝制精细、刺绣精巧的“腊表”(一种挎包),喜欢系绑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长刀和驽弓箭包。德钦县拖顶、霞若、云岭三乡的傈僳族,除施坝行政村着傈僳服饰外,均喜穿藏族服饰,从着装你根本无法分别他究竟是什么民族。在迪庆这种互着服务的现象非常多,体现了各民族互相溶合,互相吸纳其它民族的优秀成份。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按颜色的不同,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种。聚居在云南怒江州一带的白、黑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者耳戴大铜环或银饰,长可垂肩;泸水县一带的黑傈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的花傈僳服饰则最为鲜艳美观,她们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附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随风摆动,宛如春天里的杨柳,荡人心魄。
无论是哪一种傈僳妇女,她们的佩饰物中都离不开海贝——砗磲片,而它们的使用则以砗磲“欧勒”帽最为典型。聚居在怒江一带的傈僳族未婚女子长发梳双辫,戴“欧勒”帽,并把辫子盘在用红、白色料珠,或珊瑚、小铜铃、砗磲片制成的帽上。已婚妇女则把发辫藏在“欧勒”帽下边,耳戴长可垂肩的大铜耳环或银耳环,脖子上戴有十几串彩珠,珠串长短不一,长者可及腹部,胸前斜垮一条由一排大砗磲片、玛瑙、银币等钉缀成的装饰带,黑白分明。
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人间遭遇干旱,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失去双亲的青年男女,带着仅有的一把长刀、两升米和一只大公鸡,跋山涉水去寻找能生存的土地。他们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姑娘为了给小伙子织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跑遍群山,采来荨麻纺成麻线,终于织成了一件横纹长衫,送给了小伙子。在姑娘辛劳的日日夜夜,小伙子也在悄悄地为心上人物色着礼物。当他看到美丽的姑娘在劳动时,山风常常吹乱她的长发遮住双眼,发丝刺得姑娘的眼睛不停地流泪,便有了主意。夜里当他看见明月高悬,那么的美丽,便决定用像月亮那样洁白光滑的东西做成一顶能拢住姑娘长发的帽子。小伙子听说唐古拉山下有像月亮一样洁白的砗磲壳,人们常用它来做装饰品,于是下决心去找它。历尽艰辛,他终于得到了美丽的砗磲壳,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磨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磨出了一大堆又白又亮的砗磲片。小伙子从山上采回了五光十色的树果子,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这些砗磲片和果子分别穿成串,美丽的“欧勒”帽终于完工了。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小伙子捧出它戴在心爱姑娘的头上。从此“欧勒”帽便成了傈僳族小伙子们赠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直流传至今。
实际上傈僳族妇女喜欢用的砗磲片最早是用来作为货币的。在傈僳族过去的社会里,五十枚像现在5分钱大小的砗磲片可以买一头猪,十枚可以买一升粮食。人们要出门,就把砗磲片穿成串,戴在头上,斜挂于肩膀,像现代出门要带钱一样。起初男女都带,但后来由于男人经常外出打猎,买东西的事情便专交妇女来做。斗转星移,海贝片便演变成了傈僳族妇女们的装饰品,当作显示财富和象征美丽的必不可少的饰品。当姑娘长大成人时,不管家境如何,父母都要精心为女儿购置一挂砗磲片,作为嫁妆送给她,否则会被别人耻笑。母亲去世后,留给女儿最珍贵的遗物之一也是砗磲片饰物。
“槟榔扛的流水最清,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凡是到过云南腾冲边境线一带傈僳山寨做过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那些傈僳姑娘穿着鲜艳夺目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她们赶着牲畜上山放牧,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翠绿的山野牛羊跑,加上傈僳姑娘五彩缤纷的花衣裙的点缀,会给人一种恍若画中的美感。
腾冲的傈僳姑娘出嫁,其他嫁妆可有可无,但—定数量的花裙子和佩带是必不可少的。她们的包头是用各色布料做成的,上面镶嵌着砗磲片、银饰等,加上耳坠、手镯及脚上还配有藤篾削成的上百圈又黑又两的漆箍各色布料缝成的套筒,更显得精干利落。当她们跳起舞蹈的时候,会发出一阵悦耳动听的响铃声撩人心弦,小伙子听了难免不为之动情……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