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出土纺织品文物与其它质地的出土文物相比较,能够保存下来的数量要少得多。全国范围内经考古发掘的不同时代的墓葬数以万计,但出土时,有纺织物的却很少。举办过的诸多出土文物展览中,在众多的陶、瓷、金属……文物展品中,常常找不到一件出土纺织品文物。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有的墓葬一开始封闭就不够严密,有的因地质水位变化,使棺木受损进水,致使棺内潮湿度增大。有了湿度就使菌类有了滋生的条件。即使没有氧气,厌氧菌也会大量滋生,侵蚀纺织品。出土纺织品的质地决定了其脆弱易损的特点。天然纺织品的主要成分是以碳链为主的有机物质包括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极好营养物质。

  第二、由于地质的原因,有些墓葬的土壤为酸性,有些墓葬的土壤为碱性。纺织品中,丝毛类动物纤维是弱酸性的,而棉麻类植物纤维是弱碱性的。当动物纤维遇到碱性土质,或植物纤维遇到酸性土质时,在有水做介质的情况下,会受到严重的腐蚀。因而许多纺织品在开棺时早已荡然无存。

  第三、出土纺织品大部分是穿在死人身上,入葬后尸体腐烂,血液、体液及腐烂的尸肉渗透到纺织品上。而其它质地出土文物,如金属器、陶瓷器等等,一般是作为随葬品放在尸体外或棺椁外,因此纺织品受到的侵害又比其它质地文物要多一层。

  第四、文物被发掘的过程,情况比较复杂,经常是在各种工程施工时无意中发现了墓葬,由非考古人员开棺,还有的棺材则是被盗墓贼打开的。这些人一般只对金银、玉器以及陶瓷、金属、字画等文物感兴趣,认为这类文物有收藏、欣赏价值,值钱,而棺内的纺织品文物很脏,不值钱,往往在文物考古人员到达之前就被破坏、遗散了。

  经笔者保护处理过的青海都兰热水唐代墓葬出土的一批丝织品就曾遭受过盗墓贼的严重破坏。这批丝织品近400块(件),有衣袍(残缺)、褥单(残,最大的褥单有4米多长)、鞍饰及各种残块,无一幸免。其中M4墓中一块编号为17的残锦,经保护处理、拼对后为一残袖,袖上发现有用匕首、刀子等利器割刺的明显痕迹。显然是盗墓贼在盗墓过程中寻找金玉饰件时所为,此残袖仅40×44cm2的面积上就被割6处之多,其中一刀几乎贯通,破坏程度之严重让人瞠目。

  另外,在一些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丝织品的印痕及残留物,这些残留织物多数是与金属在一起时已被腐蚀。值得提到的是早期考古发掘时,这些残留织物大多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出土时就被清除掉了。

  以上原因使得出土纺织品相对其它质地文物少而又少。因此,我们在保护处理出土纺织物时,要更加慎重。出土纺织品在地下保存的条件很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如墓葬封土的密封性,墓葬所处地下水位的高低及稳定性,以及地下水的酸碱度等,都对其出土时的状况有直接影响。在纺织品文物出土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好保护方案。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工作有如下几个步骤:

  一、织物揭取

  当可能有纺织品出土时,应将棺木抬至室内,在避免阳光照射及保持低温(尽量控制在10-16℃)的环境中进行揭取。避免阳光是因为纺织品中的丝纤维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很敏感,在其作用下,会发生光氧化降解,使丝纤维断裂。另外,织物上的染料在紫外线作用下,也会加速氧化褪色。而低温则是为防止织物出土后生霉。

  在将棺木从室外抬至室内之前,如果棺内有积水,应先将水放掉,否则棺内织物在搬动过程中,会因水的晃动而发生位移。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曾经发现过这种情况。

  文物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刚出土的纺织物,如果在饱水状态下,几乎没有机械强度。纤维细胞过分膨胀,纤维间的吸附力因水的作用加强,这时揭取会使纤维细胞破裂,织物损坏如烂泥状。另一方面,如果纺织品文物出土时没有及时处理,放置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会使织物含水率过低,也不适于揭取。这是因为出土织物大部分是穿在尸体上的,尸体上的分泌物导致织物形成粘连状态。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纤维细胞壁很脆,机械强度也很差,纤维无弹性,不耐折、压。这时揭取,也会造成织物断裂,甚至成粉末状。因此在揭取出土织物时一定要掌握好干湿度,将织物用卷曲的方法,按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揭取。穿在尸体身上的衣服,由外向内一层层的用卷曲的方式进行揭取,展开。用卷曲的方法是为了使织物受力均匀。

  二、织物消毒

  揭取后的纺织品文物应立即进行消毒。许多考古发掘工作都是在春夏季进行的,在考古发掘和开棺过程中,墓葬中原有的黑暗缺氧及温湿度平衡状态被打破,文物保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空气的涌入,使组成织物的碳链受到光、热、生物、化学等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织物出土后,随着温度上升,在一定的湿度及氧作用下,墓葬中已休眠了的微生物开始复苏、繁殖。此外,开棺还会导致新菌种的进入。当温度>20℃,相对湿度>65%时各种微生物会大量繁殖。以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例:该墓文物出土时,是被水浸泡的。由于夏季气温在30℃以上,开棺后温度上升,纺织品文物表面很快生霉。而我国北方的黑龙江省阿城金代齐国王墓的丝织品文物在出土前,由于墓葬中的石椁封闭紧密,隔绝了外界的空气和水分,墓葬中的温度又相对较低,所以出土时棺内丝织品的保存状况很好。但文物出土后,温度升到20℃以上,在适宜的湿度环境和氧的作用下,致使织物表面发生霉变。以上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织物就会腐烂。

  出土纺织品的消毒当前在国内首推环氧乙烷熏蒸法。环氧乙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杀虫灭菌谱广,能杀死各发育阶段的虫及细菌。⑵渗透力强。⑶熏蒸后无残留。⑷对文物安全。目前所用的环氧乙烷消毒气是安全混合气,由于纯环氧乙烷在空气中遇明火易燃易爆,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因此选用高比例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混合,比例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为1∶9、2∶8或3∶7。温度在20-55℃气化效果较好,虽然提高温度可以提高效率,加快消毒速度。但是为了文物的安全,本人认为还是在常温常湿的条件下操作比较妥当,以免织物在进出消毒罐时因温湿度起伏过大而受损害。消毒时间一般定为25小时,在工作中如果文物污染严重,可以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给气量为纯环氧乙烷气450g~1000g/m3,工作压力1.5~4kg/cm2。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