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芈教授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青海蒙古族的服饰。
“祁韵士在《西陲要略》中对西蒙古衣饰有这样的记载:历史上厄鲁特蒙古族,冠无冬夏之别,但以毛质厚薄为差,白毡为里,外饰以皮,贵者饰以毡或染紫绿色。其顶高,檐平,谓之‘哈尔邦’,略如内地软帽,而缀缨止及其帽之半。妇人冠与男子同,带以丝为之,端垂流苏,其长委地。妇人辫发双垂,约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呼袍为‘拉布锡克’,台吉以锦缎为之,饰以绣;宰桑则丝绣氆氇为主。贱者多用绿色。御冬无棉,以驼毛为絮,名‘库棚’。亦有只衣羊皮者,皆衽平袖,四周连纫。男子衣不镶边,妇人衣用棉绣两肩,两袖及交襟续衽处,镶以金花,其民妇则以染色皮镶之。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主,中嵌鹿皮,刺以文绣,宰桑用红香牛皮,不嵌不绣;民人曳皮履或黑或黄,无敢用红者。”
可见,在漫长的历史上,青海蒙古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青海蒙古族王爷的来历
罗卜藏丹津系顾实汗之孙。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承袭父达什巴图尔亲王爵,成为青海和硕特部首领。雍正元年五月,胁迫诸台吉于察罕托罗海(今青海境内日月山之西)会盟,自称达赖浑台吉。清廷急遣兵部侍郎常寿往谕罗卜藏丹津罢兵,反为其所执,于是命令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征调川陕官兵镇压。
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汗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朝政府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设蒙古29旗,每旗封一个王爷,并颁发一颗朝廷所制之印,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这样,青海蒙古族29位王爷就这样诞生了。
清代蒙古贵族的服饰
介绍完青海蒙古族王爷的来历后,芈教授详细地解读了等级分明的蒙古贵族服饰。
“清代对蒙古王公贵族有规定。帽子是用困秋卷沿式,冬用染貂,春秋用呢,夏用羽缎,帽顶用青缎,底上加平金宝桐花,冬季加饰貂尾。帽顶居中缝以帽章,以金为质,钻宝桐花纹,以贯宝石,色样按各人品级而区别。汗、亲王、公等嵌珍珠,依珠数分等级。汗和亲王十珠,郡王九珠,贝勒八珠,贝子七珠,公六珠。公以下皆不用珠,只以宝石区分。外衣用对襟褂式,青色,领圈袖口加绣平金宝桐花,或加以金辫。沿袭补服旧制,改用绣图章服。内衣用旧开袍式,分为两种。一为礼服,色用绛蓝,下绣五色彩水,周身绣宝桐花。二为常服,不拘色,也不加绣彩。领圈袖口之宝桐花,皆以九花为最上一级,汗和亲王用之。郡王用八花,贝勒用七花,依次递减至一花,四等台吉及塔布囊用之,以下者只用金辫,由三条至一条,分作三级。”
可以说,雍正皇帝赐给一世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八盘四爪蟒袍是极其珍贵的。它上面绣有八盘蟒蛇图案,而且做工精细,其中图案有的用金线缝制,连扣子都是用纯金制作的,并且雕以花纹,可想而知当时蒙古王爷的尊贵身份。
为什么称为八盘四爪蟒袍
在采访中,芈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这件朝服为什么称为八盘四爪蟒袍。原来,在清王朝龙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只有皇帝才能拥有,皇帝的衣服上有五爪金龙图案,而且是九盘龙,别的官员朝服若出现九个图案,那是万万不可的,而朝中的官员以品位的高低各有不同的图案和数目。当时的察罕丹津是河南的一世亲王,他的朝服上有八盘四爪蟒袍,可以说是有很高的行政级别了。因为,在此之上就没有九个的图案了。
张宝寿家的八盘四爪蟒袍今在何方
也许,采访到此就结束了,可是没有想到无意中我们得知湟源县大华镇黄茂村中有一位王爷的后裔,带着些许的希望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
七月流火。大华镇黄茂村离湟源县城很远,在那里能感受到秋天已经来临了,草原上的已经有了枯黄色。在张宝寿老人的家里我们看到了当年他的父亲更登曾经用过的铜制酒具和那间经历历史风雨的老屋。没有想到的是老人为我们提供了更登的珍贵照片,那张泛黄的老照片显得弥足珍贵。说起青海蒙古族王爷拥有的“金印”,老人说小时候自家中有这样一颗“金印”,与我们提供的图片资料一模一样,只是不识字的他不知道上面的文字是什么意思。然而,可惜的是“金印”很久前就被盗了。又是遗憾,但是更让我们惋惜的是,同样的一件蒙古王爷八盘四爪蟒袍却被人仅用100元的价钱卖给了村里的社火队。张宝寿父亲的物品四处流散,那件八盘四爪蟒袍丢失后他也没有寻找,后来在社火队里发现了父亲的遗物。但是,对方说是以100元的价格从别人手中购买的,老人只好作罢。等到落实政策后,珍贵的文物已经以5000元的价格卖到了别的地方。我们不知道张宝寿祖先穿过的八盘四爪蟒袍今天是否还在青海,不知道它现在是否还保存完好……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