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汉式学位服”体现身份认同焦虑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连日来,一套以汉服为基础的“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网络论坛上流传,应者云集。有网友向教育部门提议:公布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设计和学位授予礼仪方案。消息一出,立即产生了两派意见。赞同者认为,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的现行学位服从起源、造型、文化涵义诸多方面来看,与我们源自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科学事业不尽协调,应该取而代之。 

  反对者说,学位和学位服本来就是舶来品,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指向性,而网上的“中国式学位服”太像古代的官服,不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学位服还是不换的好。

  近来,社会上与汉代沾边的文化热点多了起来。电视剧《汉武大帝》去年在央视播得很火,很多观众对其中的汉家雄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近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评汉代风云人物,又让很多观众如醉如痴。而民间的“复兴汉服”行动这些年一直没停止过,各种祭祀、演示在各地此起彼伏,“中国式学位服”可以视为其中的又一波高潮。人们为什么如此惦记两千年前的汉家王朝呢?这不是一句狭碍民族主义就能尽释的,从深层文化心理看,这更多地体现了人们急于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因为秦朝的速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强大帝国。至今,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仍叫汉族。但仔细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明显的文化元素与此对应?最能彰显外在民族特色的,应该是传统节日。春节经历了放炮和禁放的博弈,今年开禁了,但一整套过年的“老礼儿”仍在缓慢消亡之中。清明节兴起了网上祭扫,人们不再去先祖的墓地前寄托哀思,甚至还出现了“代客扫墓”,本该神圣的缅怀居然假手他人来完成。端午节的发源地是中国,把这种历史文化活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却是韩国。中秋节的月饼更是串了味儿,豪华月饼成了追逐排场的道具,而一些内藏房、车的所谓月饼更是赤裸裸的腐败工具。传统民俗如此,再看看人类的第二张皮肤———服装。改革开放前是中山装一统天下,现而今是西装、休闲装当道,女性还有件旗袍算做民族遗韵,但不在特定的场合或者没有窈窕的身材,没人轻易敢穿。唐装在几年前风行过一阵儿,现在已是过眼烟云。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场合规定必须身着民族服装,中国人十有八九会大伤脑筋。

  这是一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中国面临的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对这样的局面,应该有清晰而坚定的自我身份认同。具体到每一个人,这种认同既需要精神教化,也需要外在形式来提醒和巩固。当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标识时,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进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上一浪又一浪的国学热是一种表现,意图用汉服充做学位服也是一种表现。

  “中国式学位服”能否修成正果尚未可知,但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而且不光是个服装问题,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取其精华,用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和光大。这样,我们才能回答那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民族才能自信坦然地千里远行。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