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欧洲近期加紧严查游客在入关时所携带的假冒名牌产品,国旅总社、中青旅、北京凯撒国旅等大型旅行社纷纷提醒游客不要穿戴假冒的欧洲名牌出国旅游,以免遭到重罚。(4月19日《武汉晨报》)
尽管后来法国领事馆出面解释,重罚并不仅仅因为穿戴假名牌。但这一
事件,使我联想到国内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有钱没钱大家纷纷争穿名牌,有钱的穿昂贵的真名牌,没钱的也要到路边店买件假名牌“装象”。
勿庸讳言,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追求名牌差不多“达成共识”了。韩少功在《伪小人》一文里说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韩少功说他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在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目中投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还是刻意矫揉造作装名士?总而言之,人们就是不相信你不爱名牌服饰。
人们何以会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呢?我以为这背后有悠久的文化心理在支撑。稍通历史的人会知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穿什么衣服代表什么身份,有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这就叫“垂衣而治”。例如,皇帝穿戴什么服饰,不同等级的官员穿戴什么服饰,平民百姓穿戴什么服饰都有严格的区分。而且吉日、丧事、祭祀等不同的场合穿戴什么样的服饰也有讲究。
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当服饰或服饰色彩与权势地位捆绑在一起后,慢慢地人们对权势地位的向往也会“由里及表”地表现为对服饰符号的向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往往是专属而不可逾越的,但从来也没有阻止人们对它的向往。当年刘邦初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不禁冒出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我想刘邦一定同时看到了秦始皇那一身庄严华丽的服饰了吧,一定对那身服饰向往有加吧。
中国儒家文化对国人的心灵有多深的影响,服饰的象征意义对国人的心理就有多大的暗示。现在有些人买不起名牌,换句话说不能像刘邦一样当“成功人士”,但至少可以买件假名牌来想象自己“功成名就”。
据我所了解,国人追求的名牌服饰又多以洋品牌为主,一方面固然因洋货质量高出国货一筹的缘故,但也有“月亮是外国的圆”的崇洋心理,故而即便国产服装也要起一个洋名,不久前惊爆出来的地板行业假洋鬼子血统等事件,也反复地印证了这一点。
可见,服饰凝聚着文化,穿名牌服饰背后有着纵横交错的复杂文化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穿名牌就是穿“文化衫”。对于人们这些心理和行为我实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而是觉得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要改变起来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