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原是满族男女所穿的日常服饰。到了辛亥革命,女权主义兴盛,旗袍一改原本平直宽大的造型,中间束细腰两侧开高衩,凸现女性腰部与大腿的自然美。而男性的长衫则基本保持原貌。上世纪40年代,旗袍流行,处于鼎盛时期,国内高官和外国驻华使节夫人在重大外交场合,平常女子在隆重的国典家庆都会穿一身旗袍。那个时代,旗袍有了中国国礼服的地位,影响远及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但在国内,服饰却有了重大变化,先是大规模国家建设,再是改革开放大潮,女子穿着先是中山装,再是西式服装,再就是现在的多元化、多样化。不知何时,有人提出保护各类传统,曰“国粹”,于是,众人跟随,将诸多传统纷纷搬出,奉若至尊,提醒国人勿忘民族精华。这种行为的初衷自然无可厚非,但“国粹”不仅是“国家之粹”,更应是“国民之粹”,把“国粹”无限拔高,不免矫枉过正,成了国家供奉之物,高高在上,失去原生性,也失去了民粹的动力,到最后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被商家利用,想显现传统特色,却被争相模仿,成为某种行业特征,最典型就是旗袍,前几年兴盛的红木家具也是如此,现在似乎也成了宾馆中才有的摆设;二是为强求保持其原貌,拒绝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最终被束之高阁,曲高和寡,比如二胡、京剧。
在美国,没有人去刻意提倡旗袍、二胡或京剧,半个多世纪来却仍然在华人区中保持着应有的地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究其缘由,不少国人对诸多事物,无论外来的,还是原生的,常缺乏平常心。一有风吹草动,便大动干戈,蜂拥而至,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谓的“保护国粹”可能也如此。不过,麻将这种“国粹”却保留较好,尽管常遭至非议,但其“生存之道”却也值得人思考。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