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服饰文化 > 正文
顾绣活态传承路径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服饰文化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在今天政府和社会各界异常热情关怀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传承方法应该是出作品,出大师,而不是当作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药水中。顾绣就以一种活体存在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光大走出了一条新路。 

  顾绣究竟诞生于何时何处 

  在刚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上海有9项遗产入选,其中昆曲、京剧、越剧、江南丝竹和竹刻是与其他省市“共享”的,沪剧是本埠独享的,它的传承与发扬多少令人欣慰,而出自上海南汇区的锣鼓书近况不大妙,据调查现在会唱的人已经不多。由徐汇区申报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其诞生地其实在元明时的松江府,棉纺织技艺因为运用范围极广,在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的中国传承数百年而不衰,即使在机器纺织技术和电子纺织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保有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以纯棉制衣、蓝印花布及唐装热等时尚消费中,曾以丁娘子“飞花布”而名扬天下的松江及江南其他城区,还有农家自织的土布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另一个项目顾绣,它在名录中的编号为316,是归入民间美术这一大项中的,紧接着才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等中国四大名绣。这并非“按姓氏笔画排名”,记者认为,制定这份名录的专家们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顾绣历史地位的肯定。 

  刺绣起源于哪个时期,已无可考证。刺绣作品不易保存,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绣品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刺绣,是粘附在泥土上的痕迹,丝织品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然可见。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就出土物看已很复杂,上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衾和褝衣上用“辫子股”的针法绣出了龙凤虎和花卉。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数件女性墓主使用的绣品,同穴的竹简中还记载了“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等三种刺绣的名称,与实物对照,绣法已经很复杂了。去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晋唐宋元文明大展中也有数套唐代仕女服装,精美的刺绣令人叹为观止。 

  但中国刺绣真正的发展机遇出现在北宋。北宋的皇帝中出了几个艺术家,宋徽宗可以说是代表人物,在他的治理下,国家继续积贫积弱,但艺术上创造了辉煌业绩。他组建宫廷画院,将书画艺术推向高峰,汝、官、哥、定、均等五大官窑瓷器也在这时横空出世,至今无人超越。同样,宫廷对刺绣也极为重视,收罗民间绣工,请宫廷画师创作刺绣范本,绣品与画的视觉效果相似,故而宋绣也被叫作画绣。 

  在宫廷的倡导下,贵族阶层的小姐们也将刺绣当作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从而产生了“闺绣”。它的绣法精细、掺合晕染,特别是文人的参与,使不具功利目的的闺房刺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一般日常衣物用品脱离出来,进入民间美术的范畴。到了明代,顾绣就是这一层面刺绣的最高代表。 

  顾绣诞生在松江府而非宫廷所在地北京,不是偶然的。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朱氏王朝并不懂艺术,后来几个皇帝要么玩女人,要么斗鸡养虫,要么做木匠,可以40多年不上朝理政,那么江南一带文人就只能以自己的兴趣和责任感挑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在元代已经升格为府的松江,经济地理条件优越,养蚕业和纺织业都十分发达,家家机杼,户户纺织,有“百里之地无寒女”的说法,并号称“苏松税赋半天下”。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繁荣,松江的诗歌出现了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诗派,松江的书画出现了以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的云间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地位,并影响后世300年之久。云间画派的出现,直接为顾绣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明嘉靖年间,曾官至尚宝司丞的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退休后在老家扩建私家园林养老,意外地挖掘出一块刻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钭椤奥断愠亍比值氖旖约涸械摹巴蛑裆骄印备拿奥断阍啊薄T俺珊螅晌娜四脱啪壑Γ洳⒊伦恿晕峡汀9嗣兰依锊亓瞬簧倜耸榛ぷ庸嘶愫V掮咽隙宰魑肮敕抗巍钡拇绦逵凶偶蟮男巳ぃR哉庑┦榛岳侗静僮鳎媒裉斓幕八稻褪蔷S芯妨ψ魑适馈>葜泄菜山痴讲砍ふ湃旮匏担思矣氤⒐叵得芮校庸型档盟未吕吹男宸ǎ阽咽稀9嗣赖乃镒影荻洳Γ韵备竞C系拇绦迨背5闫溃姑系募家沾笪そ鸾バ纬苫逑嗪系木辰纭6洳⒊录倘宓热嘶鼓昧斯思业拇绦遄髌返剿山チ料啵倩旅怯帜昧诵迤方⒌玫匠⒌纳褪叮诵逡虼嗣笤搿K运岛C嫌Ω檬枪诵宓牡旎耍淖髌分两窕贡4婀使┪镌骸⑸虾2┪锕荨⒛暇┎┪锕莸却Γ山┪锕菀灿屑讣 

  由于顾名世居住在松江府境内,又由于顾宅内筑有露香园,顾家刺绣也因此被叫作“顾绣”或“露香园绣”。那么这个露香园究竟在哪里呢?据记者查阅多种资料确定,应该在今天上海的黄浦区境,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在此设火药局(军火库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发生爆炸,花园即夷为平地,露香园从此消失。后来官方将园林建为演武厅校,即阅兵场,俗名“九亩地”,至今空留一条路名。有些人曾撰文认为顾绣应该说诞生在上海。但一些接受记者咨询的文物专家认为,文化遗产诞生地的确定,主要考察它的诞生环境,还要考虑到今天活体的活动范围。 

  从顾绣的形成看,它主要得益于松江的环境和人文资源。再说明代的上海只是松江府治下的一个县城,从大的范围说,诞生于松江不算错。 

  一次关乎顾绣生死存亡的紧急抢救 

  但是,顾绣在市场经济启动之初,曾濒临一场危机。 

  顾绣历经明清两朝,一直处于大家闺秀的特殊地位,在顾家世代相传,民间有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说法。到了清代末年,顾家家道中落,据说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因年轻守寡,失去经济保障,遂将顾绣作品出售,以换取活命柴米,这可看作是顾绣走向商品化的肇始。顾绣流向民间后,即引起轰动,松江绣娘竞相模仿,同时被商人挖掘其商业价值,从作坊收购后投放市场,时有“尺幅寸金”的说法。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幅送展的顾绣震惊世界,一举获得金奖,再次奠定顾绣为中国刺绣龙头老大的地位。 

  后来顾玉兰广收徒弟,培养出一批绣娘,顾绣技艺遍传江南。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不少绣庄打出顾绣的旗号,出现以假乱真的局面。 

  上世纪30年代,在留洋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实业救国成为一时之兴。人文气息素来浓厚的松江景贤女中创办了两个刺绣班,共50人,专门传授顾绣技艺,所聘教师就是独擅顾绣的绣娘。据当时的学生回忆,有两个还来自南通。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曾在家乡南通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女刺绣艺术家沈寿就是这个时候的领军人物,从南通请来教师应该可信,也是顾绣辐射南通而反哺松江的佳话。当时办这个刺绣班的目的有振兴民族文化的预期,但大多数学生是富家闺秀,将它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也是有的,所以并没有将顾绣当作一种商品来开发研究。后来抗战爆发,学校南迁,学生星散,刺绣班被迫解散。“但这毕竟是顾绣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顾绣从家族的传递转为社会的传递。”中共松江区委一位亲历顾绣保护过程的干部如此说。 

  建国后,顾绣沉寂了一段时日,到了70年代,松江工艺品厂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的号召,创办了刺绣车间,聘请5位当年景贤女中的绣娘担任教师,其中以戴明教任教时间最长。这一时期共有20多位女青年学习这门技艺,她们原本都应该在上山下乡洪流中务农的,得了这个机会倍感珍惜,所以学得非常努力。这是顾绣的辉煌时期,也出了一些好作品,有的到海外展出,有的被博物馆收藏。据说连荷兰女王也在访华时购买过顾绣。它的意义在于顾绣的保护纳入了政府的视野,从民间的自我传递走向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保护与开发。现在有些媒体说顾绣在建国后一直处于自生自灭,风雨飘摇的局面,这是不对的。 

  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冲垮,在市场经济启动后,松江工艺品厂面临着重大转折,效益滑坡,顾绣被当作旅游纪念品出售,卖的价钱远远不抵制作成本。后来松江工艺品厂长期亏损,负债累累,厂里的工人半年拿不到工资,刺绣车间也处于覆巢之下。最后,法院的破产判决给了它致命的一击。而就在法院的执法人员拿着封条进厂准备查封资产、进行抵债拍卖时,松江区委宣传部一位领导拍马赶到,及时协调,将顾绣车间抢救出来。从而为上海、为中国保全了一丝顾绣的脉息。 

  抢救出来的顾绣车间其实只是一个概念,设备是简陋的,留下一些老师傅也三三两两,人心浮动,卖剩下来的顾绣作品也只有那么三五幅。但抢救的意义在于要将这份文化血脉传下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下,顾绣车间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松江电子仪器厂,绣娘们从此就有了一个稳定安静的工作环境。 

  顾绣出现人才断层了? 

  “有人说,建国后顾绣就失传了。还有人说,戴明教后顾绣就出现断层了。这两种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松江区委一位领导希望新民周刊通过实地采访以正视听,真实反映顾绣今天的生存状态。 

  在松江电子仪器厂,郑大膺厂长春风满面地向记者走来,他穿一件朴素的和尚领汗衫,但谈吐儒雅。正是他,当时将工艺品厂顾绣车间的14位老师傅接了过来,延续了顾绣的一抹香火。 

  在采访中记者感觉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和机制固然重要,但具体操作的人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郑大膺,清华大学毕业生,理科出身,却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他的这种秉赋又与家学是离不开的,他的外公是南社社员姚鹓雏,与柳亚子、白蕉、邓散木、黄宾虹、丰子恺、沈尹默等一代名流过从甚密,互有酬唱,柳亚子还请姚鹓雏修改诗稿。郑厂长前些年请松江名流、著名画家程十发为他外公的一本名人酬唱墨迹选写序,程十发说:“为姚鹓雏写序,我不敢,他是我少年时即敬仰的大师。” 

  4年前,记者曾在这里采访过,一间比较简陋的工作室,有6个顾绣师傅在绣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记者还到大江职校采访了电子仪表厂与他们合办的顾绣特色班,在那里看到了40多个学生正在顾绣传人钱月芳的指导下熟悉顾绣刺绣原理。那么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当时记者了解到,大江职校顾绣班的学生毕业后,只要成绩符合要求,厂里“通吃”。然而现在看来这里有一厢情愿的成分,现在的世界很精彩,孩子面临的诱惑太多。当初报名的学生有200多个,甚至还有男生,但过了一年学生跑了一半,过了几个月又跑掉一半,真正熬到毕业的只有10个左右。“顾绣是一项需要凝神静心的再创作活动,出活慢,三五天根本看不到进展,日复一日的劳作确实很单调,也很辛苦,有些孩子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这个苦,走了。”郑厂长说这话时,露出一份苦笑。 

  在电子仪表厂的顾绣工作室里,记者发现与4年前相比,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面积也扩大了一倍多。6个老师傅因为年龄缘故,只留下了2个,其中1个也将于今年退休。 

  钱月芳她们这批人都是建国后顾绣的第一代传人,曾得到戴明教等老师的亲授。老师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摸索、领会。郑厂长说:“有些报纸上说,戴明教之后顾绣没有传人了,这不符合事实。钱月芳就是顾绣传人,她的作品与老前辈的作品放在一起,就胜出一筹,这也是大家的一致评价。我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有希望,老是跟在前人后面模仿,或者不敢超越前人,那是没有出息的。” 

  现在郑厂长关心的是,如何给顾绣传人评定工艺美术师的职称,做瓷器、紫砂、漆器的人都可评为工艺师,顾绣也是民间美术,为什么不能评? 

  这倒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看看第一批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可能绝大多数没有职称吧。 

  工作室里还有10个女孩子埋头绣着一套16开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花卉册页,顾绣是很适宜表现这个题材的。之前,工作室绣过宋画,但效果不及近世的工笔画。据钱月芳说,除了工笔画,顾绣也可以表现写意画,她本人就绣过齐白石的水墨画,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触、墨韵和层次感。 

  顾绣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刺绣的特点,比如选题高雅,范本都是名人名画。其次是全丝制作,针法精细,以表现出中国传统书画的气息神韵。一根丝线要劈出36、48、64股,“丝线质量的优劣与养蚕时的饲料气候都有关系,蚕吃了质量稍差的桑叶,或饿了一顿,吐出来的丝就不行,就无法劈到64股。”钱月芳告诉记者。第三,顾绣的绣法奇特,匠心独运,针法有十几钟之多,与众不同的还在于针脚要求平、齐、尖、顺、匀、薄等,不像其他刺绣可以乱针绣,顾绣都是单面的,看不到底色而要透出底色。绣一幅一尺见方的作品至少要半年以上,绣成后还要像画一样裱好装框。顾绣是一种高雅的观赏艺术品。 

  记者问了几个女孩子,她们都是松江本地人,表情略带羞怯,不过都表示喜欢顾绣,也坐得住。她们在工作时可以听江南丝竹之类的民乐,但听摇滚之类的劲曲就容易分心。她们的绷架上没有一只手机,记者只在一个女孩子的臂搁上看到了一张邮票大小的照片,多少透露出青春少女的天性。 

  记者了解到,现在松江有再办一个顾绣班的想法。郑厂长也愿意每年投几十万在这件事上,但不想将顾绣当作商品推向市场。“我只希望家乡的顾绣有出色的传人,并能发扬光大。现在国家重视了,我们做这件事更有信心了。” 

  今年上海第三届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而提前举办,规模也比以往两届更大,郑厂长也拿出数十件顾绣作品出展览,使观众一睹颇为神秘的顾绣真品。前不久在深圳举办的文博会上,他们送展的《仙萼长春图》一举夺得金奖。而在两年前,市经委将松江电子仪表厂的顾绣当作上海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颁证予以保护。据悉,松江已经成立了保护顾绣领导小组,区长亲自担任组长,顾绣研究所不久也将挂牌,顾绣的保护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顾绣是美丽的,出身名门望族,注定了是一门小众的艺术,因而顾绣也是脆弱的。但在今天,有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扶持,它已经走出闺房,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希望成为一门可以让大众欣赏的民间艺术。顾绣的丝线没有断,人才链没有断,她是活体的遗产,由一个群体传承的遗产,我们共同拥有的遗产。当然,我们也期待有新的艺术元素注入这份遗产中,使她获得新的血液。因为从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历程来说,都是包容的,面向未来的。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