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生活中,除了语言,也许没有比选择穿着更能鲜明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了。尽管如今服装仍是一种宣告的方式,但“汉服运动”这种宣告方式却来得有些嘈杂和斑驳。其中不乏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考察,但更多时候是裙裾下面露出的红皮鞋、临风飘舞的衣带间显出的牛仔裤、大热天挥汗如雨却不言热,只说出了一点汗……
匪夷所思的情形难免让人觉得不真诚,不真诚让人可能想到的就是作秀,至少也是带有对文化的某种一厢情愿的幻想吧。
其实不要“运动”,汉服也会是一个很有意思和很有意义的东西。
这是网络时代制造的又一个事件。
90年代中国年青一代并不像国外预计的那样,他们的民族情绪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这只是在互联网上燃烧起来的民族情绪事件之一。而且,90年代以来,对于国家或个体来说,民族文化都是一种冒险而又安全的言说方式。因而,“汉服运动”难免会给发起者、参与者以及旁观者以某种错觉。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东西,一旦被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便会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服装自然也不例外。而某项文化讯息的先觉者,正盼望扮演着文化作用历程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但有一点发起者还不很清楚:不是文化或者历史属于我们,而是我们属于文化和历史。而对于参与者来说,更多可能还是个体可以利用外观使自己归属于某种文化类别。认同与区别是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过程,可以使人们一方面能够有所据,而另一方面又能表达出自我的感觉。
“汉服运动”所包含的历史动因在人类文化史上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记得18世纪由于人们发现庞贝古城遗址之后,在旧文化的影响下,服式仿古兴趣与日俱增,“女人们穿上与早期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化有联系的服装,手上肩上搭上一条精纺开士米的披巾,摆出一副仕女的姿态,看上去好像一尊古代铜塑像。”但这样的复古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就本质上这恰恰正是一场服装的变革运动,不少细节成为现代服装变革的重要元素。让我们再想得远一些,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古典主义话剧、19世纪的民族文化运动(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等),无不打着恢复民族传统的旗帜,但有哪一次不是真正的革新运动呢?如果有这样的前提去提倡汉服,我觉得是有意义的,至少就“恢复汉文化”是有趣和有启发的。但以运动的方式进行,除了看到上面提及的不伦不类,甚至鱼目混珠的现象,最让人担忧的恐怕还是其中凸现出的民族狭隘性:利用民族传统鼓吹的大汉民族精神,骨子里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正统论思想在作怪。
对于“汉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和我们所熟知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一样,这样的命题,其真实性和背后所隐含的动机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