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2006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暨中国纺织品牌文化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揭晓了“2006年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30家“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创新奖”企业,15位“2006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我县的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创新奖。为此,记者专访了两家公司的老总,请他们来谈一谈品牌文化创新。
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身上
——访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英
今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纺织业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全县上下形成了浓郁的创牌氛围。巧的是,在10月25日中国纺织品牌文化高峰论坛上,我县的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2006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创新奖”。为此,记者就品牌文化建设等内容采访了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英。
“一年靠产品,十年靠品牌,百年靠文化,这应该是成功企业的共同之处吧。”这是记者表明采访来意后,肖国英说的第一句话。“原先的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后,最初多为家族制企业,”肖国英说,“企业要得到更大发展必须由大家族企业向企业大家庭转变,而大家庭中的人心则需要通过文化来凝聚,公司能够获得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殊荣,也正是因为我们在企业文化创新建设方面做得实在、有效。”
肖国英告诉记者,“华港”作为老字号乡镇企业转制过来的民营企业,一直来都十分注重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早在2002年就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并创导了“精益求精,永序和谐”的“华港”精神以及“创造一个高尚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为社会和人类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企业理念,通过抓载体建设、开展价值观大讨论和典型宣传,大力弘扬“华港文化”。肖国英告诉了记者一则真实的故事,2004年的纺博会期间有外商前往杨汛桥镇参观一纺织企业,该外商既不在乎接待规格又不愿看企业的新产品,偏偏提出要参观职工宿舍和工余活动场所,当看到干净整洁的职工宿舍和健身房、篮球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后,外商露出笑脸表示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完全放心,并当场下了单。肖国英说,这个例子对她的感触很深刻也从中得到了启迪,企业文化建设与技术改造一样,不能只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细节决定一切,只有从最小的事做起,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身上,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公司有业务的不少外商都是在交易会上认识的,在通过考察企业后稳固了相互的合作关系,因为他们看到了公司在职工管理中的很多人性化元素。
在公司所属的3家企业中,分别设立综合治理办公室,新建和完善安全生产办、治安保卫科、调解委员会、职工维权办公室等,开设回民餐厅,每月给职工过生日,举办各种竞技和知识、技能比赛,这都是“华港”在企业管理中人性化的一面。每月15日、30日下午综治办都要现场联合办公,接受职工的咨询和各类投诉;让回族职工自己选人员做饭菜,促进民族团结;对当月逢生日的员工,月初在宣传窗中张贴名单,祝他们生日快乐,15日晚上派送蛋糕,过集体生日……职工胡美荣以公司给他过生日为内容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柯桥开发委的内部交流报上,表达自己20多年在家从没搞过生日活动,一到“华港”就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生日祝福的幸福感。制衣厂安徽籍职工张娜代表绍兴县参加全省操作技能比赛获得第一名后,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今年春节回老家被当地县、市政府评为优秀务工者并得到了2000元的奖金。春节刚过没几天,张娜就早早来厂里报到,她觉得“华港”的务工环境好,只要努力工作不仅能赚到钱还能带来荣誉。
正是依靠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务实、到位,在近几年企业普遍出现“用工荒”的大环境下,“华港”始终保持了稳定的职工队伍,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05年销售8.1亿元,出口创汇9500万美元,服装出口居全县第一位,其中一只产品销售美国市场总量为全国第一,“朗莎尔”衬衣在获得省市名牌、省市著名商标后,今年有望成为国家免检产品。
“品牌的内涵就是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华港’在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道路后,更加深知运用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存不衰的保证。”这是结束采访前肖国英对记者说的话。
品牌文化的创新是企业外化美誉
——访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根
记者:“天圣”这几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发展企业文化对于品牌文化建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孙永根: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密切相关,是打造品牌的关键之一。将文化引入企业管理领域,是以尊重人在企业的主体地位为中心原则,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开发员工的动力源泉,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激情与智慧。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如果单纯依赖产权、物质利益等方面的纽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精神的道德的东西支撑维系,这方面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其效力却是巨大的,它能极大地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粘合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成就知名品牌。
记者:品牌文化的营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社会责任等,“天圣”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怎样?
孙永根: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我们主动与国家纺织品开发信息中心联系,建立了“国家纺织品中心差别化合纤维面料开发基地”,大力推动了公司在产品研发和产品创新工作;公司每年对面料研发的硬件、软件的投入都达到1000多万元,并配备总工程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职科技研发人员,专门从事面料产品的开发和提升,每年产生的新面料达到1000余种,三年时间内有12只产品被选入中国流行面料。企业进入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今年又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联建纺织研究中心,致力在纺织纤维、面料织造、染整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
2004年国外新开发的应用导电纤维来仿静电的新型面料,2005年流行国际市场的铜氨与合纤交织面料与金属丝面料,我们的科研人员能够马上研究出其内部结构,应用新材料研发出来,与国外市场同步上市,产品受到国外高端市场很好的反映,市场前景不错。公司每年参加英国、法国、德国等全球性纺织品展览,及时获取最新资讯,每年投入的参展费用达500万元。
公司在企业发展同时,还积极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为县小百花越剧团捐款50万元,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县慈善总会捐资1000万元的冠名基金,发展慈善事业。
记者:和谐是对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天圣”如何打造企业内部的和谐?
孙永根:和谐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团结与发展,要体现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为了满足职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造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职工活动中心,内设阅览室、多功能厅、茶吧、保龄球室、乒乓球室等,每天定时向职工免费开放;公司每年为职工投入400多万元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投资60万元,为职工宿舍装上300只空调;重视对员工的素质培训,配备了先进的数字投影仪等组建的多媒体教室,近年来每年投入培训的资金达百万元;尊重爱护职工,倡导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力推行平等协商制度,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视为重点。
记者:品牌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后天圣的发展方向怎样,纺织品文化创新对于提升绍兴纺织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孙永根:品牌对于企业,犹如人的名字一样,谈到一个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品牌,品牌文化是外化了的企业美誉。品牌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天圣”经过这几年品牌文化的积累,可以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英国的全球采购商玛莎公司每年要在全球采购60亿欧元的面料,相当于轻纺城市场每年2倍的销售额,最近,他们主动找上我们,要求试做一批面料,这就是品牌的效应。今后天圣在发展中还是会重视一手抓研发,一手抓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发高端面料,纺织品文化创新对于提升绍兴纺织产业来说意义重大,能使企业跳出低价竞争的局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整个绍兴纺织形成产品开发创新的新的生产模式,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我想这才是绍兴纺织产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文化力和文化创新
在短缺经济时代,浙江人凭着“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难万阻、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率先进行了文化扩张,让中国人看到的是遍地的浙江产品和浙江品牌,企业也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当然,与此同时,我国出现的一些企业家快速崛起又快速倒下的“短命现象”,除了体制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外,企业家缺乏文化创新的理念,该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单赢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驱动力,也有滋生为打垮对方而不择手段以至恶性竞争的弊端。
加入世贸组织,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促进企业文化创新,成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新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巨大凝聚力。“人人是经理”的局面,极大地激活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企业发展带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文化的大品格、真精神——文化创新是整个社会创新结构中的核心细胞,它的形成、裂变、演化,决定了民族创新心态的生成。
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切忌把创新文化的工作肤浅化,更不能认为把好词好句写在墙上就有了创新,也不能把文化等同于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并不是指知识本身的力量,而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高学历者并不一定是文化人,并不等同于有文化力,古有马谡,今也不鲜见。
来源:本站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