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作为中国历代服装中的“代表作”,为何能流行至今?
处于转型过程的我国服装产业,在文化方面出现了3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且与“轻快时尚”概念有很直接的关联。对于这些问题,我如今可能仍难说得清楚,只期望在更大范围求教,引起更多讨论。
文化个性再认知
文化是服装产业的附庸,还是个性灵魂?近年来,业内上下探讨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思路,一个主导性的科技强、品牌强、人才强、可持续发展强的“四强”思路,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服装文化、消费渠道和国民消费能力在服装产业链中,本应具有与“四强”同样的强势地位,却被不同程度地模糊了。
为什么说要“再认知”呢?因为服装产业的文化个性的认知是转型升级和方式转变的前提。
我们用一场服装文化革命换来服装产业个性的认知。在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我国服装业伴随思想解放运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一场服饰文化革命。这场文化革命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城市带动乡村,先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响。
1979年,皮尔·卡丹带着法国模特来到中国,“西洋景”引起了国人的惊讶和思考。1985年,胡耀邦总书记号召并带头穿西服,出现了“全国服装热”。1986年10月,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中国服装杂志社在北京首次发布了中国服装流行趋势,引起了强烈反响,有海外舆论讥讽中国:“赫鲁晓夫不是说,中国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吗,怎么突然发布起服装流行趋势来了呢?”记得当年风靡全球的《大趋势》一书中,只有两处提及中国,一是邓小平,二是服装流行趋势发布。
随后,全国上下大大小小服饰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推动形成了“工农兵学商,一齐干服装”的空前大好局面。为了不停留在做服装的表面文章上,把这场服装文化革命引向深入,中国服装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纺织工业局联合立项,进行专题研究,并获得了“四个含量”的成果:一是技术含量占34%,二是艺术含量占35%,三是时效含量占15%,四是信誉含量占16%。可能今天看“四个含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毕竟迈出了认识服装由定性向定量的一步。
这场服饰文化革命获得了两大胜利果实。第一,认识了服装产业的文化个性,找到了以服装(今天称之为服装产业链)为龙头的发展机制或发展模式,中国服装业从此迈开崛起的步伐。第二,10亿国民都积极参与了“颜色革命”,用五彩缤纷替代了“蓝灰黑”。这场服饰文化革命作用于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夺得了两大胜利果实后,纺织工业部于1991年3月在天津召开了一个“小题大作”的会议。本来只是一次第二届全国服装研究所所长会议,却打出了纺织工业部的大牌子,不仅请来全国各地服装公司负责人,也请来当时纺织厅局主管科技的厅局长们。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现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的杜钰洲在会上作了《依靠科技进步,繁荣文化艺术,全面提高服装工业的整体素质》的主题报告,端正服装产业混同于冶金、钢铁等产业,只突出科技进步的共性,而忽视突出文化艺术的产业个性的倾向,以服装为龙头传导并推动上游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
当然,现在回头看,这场服装文化革命似乎还不彻底,多半停留在“知其然”––认知了服饰文化的“术”上,还没有认知到“所以然”––中国服饰文化的基因这个“根”上。
近年来,业内上下探讨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思路,一个主导性的科技强、品牌强、人才强、可持续发展强的“四强”思路,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现代服装产业链的“做服装,卖服装,穿服装”三大基本环节来看,服装文化、消费渠道和国民消费能力在服装产业链中,本应具有与“四强”同样的强势地位,却被不同程度地模糊了。
然而,模糊甚至忽视了它们的强势地位,尤其是服装产业文化个性,就意味着产业缺失灵魂。一个缺失灵魂的产业之前景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化基因的认知
设计是玩堆积木,还是栽棵树?我国服装设计队伍中不少人得了两种病:第一种迷信洋人,模仿标榜西方文化,甚至挟洋自重。第二种迷信古人,简单地把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划等号。如今,“中国元素”标签漫天飞,不少服装设计师经不起诱惑,也玩起了堆中国元素积木的游戏。两种病一条根––缺失中国文化基因之根。
看一看汉服、唐装、中山装和旗袍,我们权且叫做中国历代服装“四个代表作”。再看一看蒙、藏、苗、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第一眼,先看到了有个性的形象,它们都具有划时代的标志,绝无似曾相识之感。第二眼,又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形象,它们既具有实用价值也充满文化个性。第三眼,我还看到了有魂的形象。时至今日,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们的“文脉”还在跳动,还“活”在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的国人身上。
那么,再请大家想一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服装设计取得的丰硕果实里,能否找到与“四个代表作”相媲美,甚至超过的杰作呢?可能尚未发现,也可能本来就尚未出现。
据我观察,我国服装设计队伍中不少人得了两种病:第一种迷信洋人,在开放的时代,花了眼,昏了头,模仿标榜西方文化,甚至挟洋自重。第二种迷信古人,喜欢简单地把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划等号。如今,“中国元素”标签漫天飞,充斥舆论阵地,通行各个领域,不少服装设计师经不起诱惑,也玩起了堆中国元素积木的游戏。两种病一条根––缺失中国文化基因之根。
客观地说,模仿并不能一概排斥。从“照猫画猫”到“照猫画虎”,再到“想啥画啥”,可以是训练创作能力的路子之一。“洋为中用”早就是我们的一条创作原则了。问题出在有不少设计者陷入欧美文化的泥沼中,虽然也模仿出来了,却总是西方面孔,没有中国的特色。
玩“中国元素”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千姿百态、绚丽璀璨的中国元素之花,开放在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可以做为设计灵感的向导。殊不知,服装艺术总是随着季节之变,花开花落。但几千年来,又总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美丽花朵之根本、博大精深之“精”––中国文化基因。如果决心创作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服装,那就要如同我们黄种人要传承黄皮肤基因一样,传承中国文化基因。
诚然,炒作中国元素、玩堆积木游戏者,也可堆出好看的形象,但稍不经意,一触就倒了,因为它没有根。如果我们能找到中国文化基因之根的话,那么挂在我们嘴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套话,将“言之有物”了。
那么,中国服装文化的基因究竟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
我只能粗略地说自己感觉到中国文化个性基因的重要性,以及找不到它所导致的危害,大致看到找到它的美好发展前景,以引起更多人追逐它。然而,破译中国文化基因密码涉及天文与人文、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个大难题。
因此我呼吁,国家文化部和工信部联合组建中国文化基因国家攻关团队,先迈出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决定性的一步。我们坚信,找准并传承中国文化个性基因之时,必然是取得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那一天,也必然是中国轻快时尚服装真正由大变强的那一天。
时尚内涵的认知
时尚是徘徊于涂脂抹粉,还是聚焦健康生命?“轻快时尚”是很难定义的,我们暂不陷进去,先找着能抓得住的干起来。我所理解的轻快时尚服装是由“实用价值”、“文化灵魂”和“艺术形象”三根桩支撑的。其实,轻快时尚也不仅仅是服装产业的专利,也成为工业消费品领域的一切产品开发的一大趋势。
近几年,中国服装产业又戴上了一顶“时尚产业”帽子,这顶帽子很耀眼,也引出了不少说不太清的事。
今年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综合教学楼挂上了“真维斯楼”金字牌子,一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我无意再纠缠该不该挂牌子,只想借此说说“时尚产业”的事。的确,服装不能与“两弹一星”相比,但是,服装业并不那么简单。20世纪80年代,清华就建成了我国的863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中心,点击鼠标就可造出机床。我们也经国家科委批准攻关建立了一个服装CIMS示范中心,时至今日,20多年过去了,光点鼠标来制造服装还是不行,有些工序还得手动,这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可见,柔软的布料比坚硬的钢铁还不好对付。
我在想,为什么清华要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自己的版图,命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什么清华要以李政道提出的“科学与艺术是一枚银币两个面”的理论观点,组建了一个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我进而想问,工艺品包括服装,都是“工”与“艺”的融合物,可时代变了,21世纪的“工”是什么,“艺”是什么,“工”与“艺”又怎样融合呢?我猜想,清华的决策者高瞻远瞩,已经看清了相当多的学科最终落脚点要在产品所必具的时代感上。
时尚是一个中性概念。眼下,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尚看上去眼花缭乱,实则鱼龙混杂。这是当今浮躁的社会绑架了时尚中性的集中表现。出现这种状态,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功利、商业炒作。自然,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既积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又富有“工”与“艺”,即高新技术和先进文化相融合的时尚产品,符合国民生活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服务于和谐社会文明的主流风尚。
时尚又是一个以时间为特征的概念。当今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速,从而带来高节奏、高效率,进而带来人们生活状态的高度紧张。然而,人总不能时时刻刻都绷着神经,紧紧张张地过日子。怎么放松?各有各的招数。我们提倡用轻快时尚来放松自己,因为轻与快跨进时尚领域,已经不完全是物理参数,而是人精神生活追求的幸福指数。
轻快时尚已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我国服装产业及其上游纺织各产业包括化学纤维产业,一大批睿智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如波司登、如意、即发、例外等,都在追求“纱支细、面料薄、重量轻、功能多”的产品,先后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早就锁定轻快又具有多功能性的产品,这是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如目前市场上女高档丝袜,用的9D锦纶还得从国外进口。
“轻快”既是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要求,又是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根据这样一个现实,我斗胆提出了“轻快时尚”的概念,尽管我知道它还很单薄、很零散,但只要它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势,具有可操作性,又有市场需求就行。至于理论问题,伴随着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再不断系统化就好了。
“轻快时尚”是很难定义的,我们暂不陷进去,先找着能抓得住的干起来。我所理解的轻快时尚服装是由“实用价值”、“文化灵魂”和“艺术形象”三根桩支撑的。
实用价值,由高新技术之“工”研发纺织新材料,一个是做减法––减重量,另一个是做加法––增细度、增功能。加加减减出具有防护功能、运动功能等轻便、舒适、健康、环保的多功能性服装,服务于消费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命之心,人更有之”的现代消费观。
文化灵魂,通过文化将服装这个物质“文而化之”,“化”出如同李政道博士所言的“一枚银币两个面”的服装,展现人的气质。
艺术形象,这是服装的外在美化功能。当然,消费是个性化的,审美也是“各美其美”。当今,中国服装典型形象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主流时尚相融合形成的,既具中国文化之魂,又具当代风采,提升人的自信,不断唤醒人的生命觉悟。
其实,轻快时尚也不仅仅是服装产业的专利,我觉得它是工业消费品领域的一切产品开发的一大趋势。这已不是纸上谈兵,我们身边的生活用品包括电视、手机、电脑等,无不呈现着“轻快”的大趋势。轻快时尚服装最贴近人,更当走在轻快时尚发展的前头,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在服装业,轻快时尚迈出更快、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