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历来都是每年中国服装设计界最为忙碌的光景,因为这里聚集着或许是中国最优秀的设计师在现身说法、闪现着最为动人的美丽身影、晃动着全国众多重要时尚媒体的镜头和麦克风。因为在这里,除了展现美丽之外,带给人们的更是思索。
今年也不例外,当时装周大幕落下的那一刻,在绽放笑容的背后,更多的人心中沉甸甸。
粉墨秀场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时装周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惊喜。
雪藏八年,“例外”终于来了,并且是以“例外”的方式。无论是在秀场的选择、组织方式、现场设计和氛围,还是最终露面的作品本身,都使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完全国际化的中国品牌。当更多的人在谈论如何“国际化”的时候,马可不事张扬地给所有的聒噪迎面一击。然而,正如整场发布会所带给观众的感受一样,在风风火火的中国服装行业中,“例外”依旧是那样孤独--一种来自真诚与信念的孤独,一种高处之寒的形单影只。
八位新锐的法国年轻分子也来了。虽然这八个人的名字距离我们记忆中的所谓“大师”实在遥远,但没有人怀疑,他们的作品实在厉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种高度,而且是无法用金钱和时间甚至是才华测量的高度。
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的三位日本设计师并未让我们看到真正属于日本的力量。除了精彩的永泽阳一之外,其他两位设计师所展现出的作品更多地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和乏味。
谢锋这一次算是抢足了张肇达的风头:场次与张肇达前后相连,而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场地,虽然没有“大师”的头衔,但人气鼎盛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很简单--作品说明一切:谢锋作品中的那种优雅和成熟的性感是深入骨髓的,像是具有了某种毒性一样。
我们应该为邹游喝彩。这个“兄弟杯”的曾经才子,几年蛰伏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室中,为大家不声不响地带来了干净利落的“解构”感受。虽然其作品中还残存着些许的单一和生涩,却实属本届时装周的一次意外之美。
其他的惊喜来自于设计师们的成长。房莹、王玉涛、罗峥、刘薇、计文波……这些设计师都是时装周上的老面孔,但每一年,他们都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其成长中的那种冲动和可以触摸到的岁月质感。
其实,经过七年,时装周已经成了“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的地方,无论国籍还是各种名头,只有作品才能说明一切。这或许也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七年来所积累的最宝贵价值。
我们在这儿,不在那儿
在本届时装周首日的时尚论坛上,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赫先生提到,时尚的创造者和演绎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句话是有深意的。前者指的是“创意设计师”,是时尚的开拓者和倡导家;而后者则是“风格设计师”,是时尚的推广者和延续者。创意设计师是时尚业发展和进化的养料,而风格设计师则是时尚业大众的媒介,在无数创意的精华里为品牌打开一条思路。
而当前,我们时装周上绝大多数的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只是后者。
记者在时装周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当前的中国服装设计师更多的是被“创造”所“绑架”,从而难以明确自己的位置,真正放松地进行设计。毕竟,我们的时尚产业发展只经历了太短的路程;毕竟,我们的设计师们每年还是要追随巴黎、米兰、伦敦的美丽身影;我们距离“创意设计师”的“创造者”角色还是比较遥远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恐怕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老实实地从“演绎者”的角色里寻找自己的方向。
所以,正如本次时装周的主题--用艺术演绎品牌--所表达的那样,在我们的时装周上,通过发布会来宣传品牌、推广品牌文化以及展示设计师作品水平其实是其重要功能。毕竟,近200家海内外媒体卖力的集体报道所达到的轰动效应,对品牌和企业还是充满了相当大的诱惑。而所谓的“预测流行”,则是有些拔高了。
于是,我们似乎听到戈巴赫先生用他那优雅的法语在婉约告诫我们:找好自己的定位--你们在这儿,不在那儿。
“大师”的意义
每一年时装周的保留曲目,除了闭幕式上的各种颁奖之外,就是著名设计师张肇达先生的“压轴秀”。
在本届时装周的闭幕典礼上,无论主持人如何“引导”,作为颁奖嘉宾的张肇达仍旧一言不发。或许这就是“大师”的做派?或许“大师”从来就是用自己的作品说话?那么,张先生的作品到底说出了什么呢?
正如国内众多知名时装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张肇达的风格在国内设计师中有着惊人的稳定性。确实,主题定为“江南”的本次发布会与去年、甚至前年的作品相比,除去背景、音乐和部分的服装轮廓有些调整之外,设计手法、面料运用和整体感受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实在是“惊人的稳定”。虽然没人试图否认,在中国服装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师”们确实为中国服装设计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要想得到更多真诚的持续喝彩还是需要不断创造的。
不知道张先生的发布会现场是不是国内服装秀场中观众最多、人气最旺的,只是在每届时装周上都能随处听到这样的对话--“张肇达那场你去不去?”“当然,不管好坏,总是要看看的,毕竟是‘张大师’”。
这句话让我们禁不住将张肇达与拍电影的张艺谋联系在了一起。一个雄踞影视圈,一个坐镇时装界,“不管好坏,总是要看看”似乎就是对他们二人最为真诚的评价了。
2003年,当伊夫·圣·洛朗先生退隐时装江湖的时候,他不胜唏嘘地说:“这是一个不需要大师的年代。”
确实,一切都在改变。“不管好坏,总是要看看”。在一个不需要大师的年月里,这或许也是“大师”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七日匆匆,当音乐渐远,人影散尽之后,一个对于时尚的执行期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