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或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底布)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称刺绣(如图)。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大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愈合风俗画面,潼关一代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包秀于布马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实代的变化,绣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中国的刺绣起源很早,并与服饰紧密相连,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逐一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可以看出,以多种彩色丝能够绣出蟠龙飞凤、龙凤相蟠纹和龙凤虎纹。汉代时刺绣

已有很高的水平,在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稀罕丝织品中有不少刺绣用绢、罗作绣料,用锁绣法绣成“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纹样。三国时还有用刺绣制作地图的记载。宋代时创造了平针绣法,逐步形成了刺绣准则,在刺绣风格上颜色丰富、施针匀细。
唐宋的绣法有所创新,绣品风格、设色丰富,施针勾细。元明时期刺绣规模扩大,艺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已可将人物故事题材刺绣于民间服装上。清期间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各具风格,沿传至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