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学院 > 绣花基础 > 正文
苏湘蜀粤——我国的四大名绣简介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学院-绣花基础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以绣出图样。刺绣针法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运针风格和技艺流派。中国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绸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并称谓“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之苏绣

td>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它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享誉中外的苏州刺绣就是在这里发祥的。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间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绣的特点主要是精细雅洁,精呢,就是它针法很细的,它一根丝线可以劈成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四十分之一,那么雅呢,主要体现在色彩,色彩文雅。

  俗话说:“一笔千线”。画家信手一笔,刺绣就要千针万线。而苏绣是以精细见长的,它的线色达到千种以上,每种颜色从浅到深有十多种之分,一件作品有时多达用了一二百种颜色。因此,一般小幅苏绣作品就要绣3至5个月,中等作品要绣一年,大幅的要绣两三年,有时还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当然,这样精制而成的苏绣艺术品自然是人们争相珍藏的重点。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奖的苏绣《耶稣像》,当时售价高达就高达一万三千美金。

  如今,苏绣仍然是苏州最重要的手工艺术品,并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细致的绣工而驰名。作为国家礼品和展览品,先后有七十九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的礼品,在九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东方的明珠"。而这些悠深的古城小巷、美妙绝仑的古典园林、栩栩如生的波斯猫,富贵娇艳的牡丹花,还有<<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也就从苏州走向了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每年苏绣的销售额就在几个亿以上。

td>
  苏绣的历史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历史悠久。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江浙一带的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杭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1956年苏州虎丘塔发掘的4块宋代刺绣经帙,运用平抢、铺针、接针、施毛针等多种针法刺绣的花草图案,色彩鲜明,古朴大方。可见苏州刺绣品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期,不但针法丰富多采,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宋代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绘画与刺绣互相影响,促使刺绣技艺竞相媲美。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据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志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苏绣艺术
  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先要说说顾绣,因为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剌绣影响太大太深了。
  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
  苏绣正是在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饰家会)

  四大名绣之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风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捣鬼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的绣的是“当窗理云 ,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胞”身着女儿装的少女校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

  四大名绣之蜀绣

  四川在古代为蜀国,相传为蚕丝氏所始建。据清代汉学家段玉载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由此可见,在古蜀国的四川,栽桑养蚕业就已相当发达了,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等书中都有关于春秋以前蜀国的帛运销秦及越的记载,说明蜀绣在发达的丝织生产的基础上很早就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普遍的群众基础。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是蜀郡成都人,在他所著的《蜀肚赋》中便有"若挥锦布绣,望茫兮无福"。"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等描写当时成都织锦刺绣的热闹场面。据历史记载,在西汉以前,蜀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在宋《全蜀艺文志》中也有"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描述。随着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四川出现了刺绣手工作坊,在清道光十年,经官府同意,由店主、领工和工人共同组成行业性质的"三皇神会"。根据市场经营的需要,又分为"穿货"、"行头"和"灯彩"等货业主要生产黼黻、霞帔、挽袖及其他实用品;行头业主要生产剧装、袖袍;而灯彩业则专门生产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等,同时还开设租赁业务。由此可见,蜀绣在清朝已得到空前发展,除日常用品的绣品外,还生产各种规格的欣赏品,如中堂、方斗、横推、条幅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草虫鱼,翎毛走兽等等,其画稿来源于名人佳作,为蜀绣的发展提供艺术基础,并造就了一批各具专长的绣工。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刺绣的原有针法进行了一番筛选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些新的针法,其中特别突出的要数表现色彩的浓淡晕染效果的晕针,它是一种适应性最强而又最具特色的在近代使用最为普遍的针法,也是区分蜀绣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之一。专家认为,蜀绣中晕针技法是蜀绣最具有特色的创造。近年来,蜀绣又在晕针上施加辅助针,使其表现能力更强更丰富了。

  蜀绣绣品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群众心目中美好的愿望为题目。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丁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等。在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除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外,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穆桂英大宴,八仙、西游记故事等。双面异形主体绣也是蜀绣中的代表作,如彭世平创作的《文君听琴》,在绣屏的正面绣的是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帘内的司马相如弹琴的画面,而在绣屏的反面是司马相如在帘内弹琴,卓文君在帘外倾听,巧妙之处是正面的卓文君的背面就是司马相如,正面的司马相如的背面就是卓文君。两面结合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而绣工的精细,更是耐人寻味。

  蜀绣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川西民间,它不仅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和文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销售地区的反馈影响。因此,蜀绣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西南和北部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喜爱。其技艺特点是绒片平滑,绣品严谨细腻、浑厚圆润、光亮平整、鲜艳明快、寓虚灵于朴拙、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针法多而细腻,现有针法12大类、132种。其中常见的针法有晕针、木石木针(嵌入缝隙的意思)、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中晕针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由于各种针法的使用与配合有各自的习惯,从而逐渐形成不同的特色和蜀绣的流派。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清道光年间成都发展了许多绣花铺。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是“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车,即指由中心起针,向四周扩展;拧,即指长短针从外向内作添针或减针的处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的蜀绣更令人爱不释手。有单面、双面刺绣。纯手工的刺绣,确保了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据统计, 蜀绣的针法有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 物绣得维妙维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锦绣四川)

  四大名绣之粤绣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二针龙麟转针、旋针、过桥针、凹针绣、垫筑绣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来源:本站原创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