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存的正则绣作品:南朝石刻《天禄》。
正则绣起源于江苏丹阳,由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原国立艺专校长吕凤子先生发起。而正则绣的逐步完善,吕凤子之子吕去疾、之孙吕存皆有重大的贡献。可以说,是三代大师传承起了正则绣的辉煌历程。
民国初年,吕凤子在丹阳创办了“私立正则女校”,将民间刺绣引进校门,专门开设了缝绣班,稍后又将缝和绣分开。吕凤子构想要把西画的理念运用到刺绣中去,1921年,中国刺绣史上第一幅像绘画一样刺绣创作在吕凤子手中诞生了。一位“正则女校”的学员事后这样回忆:当时,杨守玉正在上美术课,吕先生进来要了一根针,手上一块布上用各色丝线纵横交错地绣了一小块风景图案。杨守玉称,吕凤子正在尝试一种新绣法,即正则绣。1947年,杨守玉因病休养,吕凤子即命长子吕去疾接任乱针绣的教学工作。吕去疾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在中央大学徐悲鸿油画系深造,西画功力深厚,深明正则绣的精要,他进一步发扬了正则绣的技法。1959年吕凤子谢世,吕去疾不忘父亲遗训,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和创作。
前些年,一直跟随在吕去疾身边的次子吕存开始继承祖父开创的正则绣事业,他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创作,终于有所成就。吕存这样讲述正则绣的特点:正则绣是乱针绣,它与平针绣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不同,针法纵横交错、层层相叠、长短不一、精细不等、灵活多变,运针带情,出针入画。它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技巧,以创作者个人的色感体验去精炼地表现异彩纷呈的客观世界,达到了情感和表现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