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溯源,只为破译盘绣诞生的神奇密码
无论你从何种角度打量土族,都不可能绕过“神秘”二字。是的,土族是神秘的,这种神秘来自于它对中华文明独特的贡献,更来源于它扑朔迷离的身世。
让我们的目光回溯。1700年前,在青海广袤辽远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国——吐谷浑。吐谷浑部族是游牧在我国辽宁省彰武、铁岭等地的鲜卑族后裔,因为部落同族的纠纷,吐谷浑被迫西迁来到了青海。
时光久远,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吐谷浑西迁路上遭遇的种种艰辛,可以肯定的是,从遥远的辽东来到青海后,吐谷浑曾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广大区域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得到了印证。
吐谷浑存国350年。似乎历史真的要印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终于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
吐谷浑土崩瓦解,吐谷浑创造的文明却没有消亡。不少学者认为,生活在我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曾撰文说:“公元七世纪,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后,一部分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
土族共有近二十万人,今天他们主要生活在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同仁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吐谷浑的古朴遗风,而盘绣正是这种遗风最为显著的体现。
保广元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专家。他说,1984年,在我省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浑时期的丝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和今天土族盘绣常见的几何图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吐谷浑和土族血脉相承的一个物证。2002年,在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区出土了一副吐谷浑时期的彩绘棺椁,其所表现的三杯酒的敬酒风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土族盘绣,古风依旧
盘绣的命名来源于它独特的针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农业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刺绣技法,在这些刺绣技法中,唯独土族盘绣采用的是一针两线的刺绣方法。
所谓一针两线,即土族阿姑在绣花时,用一根针在绣布上来回穿扎,每扎一根针,土族阿姑都会用彩色的丝线,在针脚上盘出一个直径为两毫米左右的圆圈,这样的圆圈密密麻麻地排列成精美的图案。
盘绣的立体感很强,加之土族阿姑在制作盘绣时通常会选用色彩较为热烈的红、绿、蓝、黄等颜色,使得盘绣作品更加显得生机盎然绚丽夺目。
盘绣选取的辅料质朴天然,散发出农业文明特有的芬芳。
在制作盘绣前,土族阿姑首先要选取坚韧的胡麻锤制,经过细心锤制的胡麻会变得十分柔软,但是胡麻之间相互牵连的纤维并没有断裂,而是绞成了薄薄的一片。既而将胡麻榨油剩下的麻渣制成的糨糊,平铺在胡麻上,并粘上或黑或蓝的底布,然后在底布上用粉笔画出花样,并按照此花样开始绣花。
土族盘绣花样繁多,有表示土族先民宇宙观的神秘的圆形图案,有具有神秘图腾意味的几何图案,然而更多的则是各种花卉图案和表示吉祥的云纹图案,它们都是土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细细端详土族盘绣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何种主题的盘绣作品,无不呈现出了一种和吐谷浑丝织品上的图案完全一致的厚重古朴的韵致,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不少学者认为土族是吐谷浑后裔的观点。
保广元先生介绍,土族虽然在甘青两省分布很广,可只有我省互助县东山乡、东沟乡、五十乡、丹麻乡的土族阿姑会盘绣技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交通不便,自然环境闭塞,迁居于此的吐谷浑后裔们很少和其他民族交往,因此完好地继承了吐谷浑文化的一些细部特征。
土族盘绣面临失传的危险
盘绣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几乎涵盖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到生活用品,从家居装饰到生产器具,盘绣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
保广元先生说,土族是一个十分爱美的民族,他们对绚丽的色彩有着别的民族无法比拟的热爱,盘绣因为色彩艳丽和上盘下拉独特针法所创造的结实厚重的质地,格外受到劳动人民的青睐。
在传统的服饰中,土族男子通常是头戴一顶织锦镶边、帽檐卷起的毡帽,身穿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彩色绣花图案的短褂,外套黑色或是紫红的绣花坎肩,坎肩上通常还有多达三层的绣花领子。妇女的穿戴则更为花哨,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彩虹袖的长衫外,还要系上一条宽而长的绣花腰带,而这条绣花腰带更是土族阿姑展示盘绣技巧的“舞台”。
土族阿姑的腰带通常有40厘米宽,60厘米长,按照土族传统,这条绣花腰带,必须由待嫁的女儿亲手绣制,出嫁那天,新娘就要把这条绣花腰带系在腰间,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则会对这条绣花腰带评头论足,如果谁家的姑娘绣制的腰带图案不精美,针脚不细密,在娘家人看来,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而这样一条绣花腰带,往往需要许多年才能完成。
除了姑娘的腰带外,聪慧的土族阿姑还喜欢用盘绣装点于荷包、烟袋上。
目前互助县收集的盘绣艺术品实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朝。保广元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朝绣制的烟袋,我们惊奇地发现,烟袋上盘绣图案的色彩虽然经历了百余年风雨却十分艳丽,宛如刚刚绣成一般。保广元先生说,这是因为土族阿姑在制作盘绣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丝线的质量,土族盘绣颜色持久的特性,是许多绣种不具备的。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因为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土族盘绣也经历了兴衰和变迁。虽然现在土族盘绣的花色多了起来,可是因为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不少土族年轻人已经不再穿传统的土族服饰,而传统的土族婚礼上必备的绣花腰带,更是被婚纱礼服所取代。更严重的是,因为盘绣工艺复杂,耗时长,不少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盘绣传人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土族盘绣也因此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好在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土族盘绣演变成了一种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可是新的危机也在悄然诞生,谁又能保证在商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土族盘绣还能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古朴的艺术风貌和厚重的艺术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