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族地区,服饰文化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建房盖屋之外
投资的主要对象便是服饰
于是
服饰又成了藏族家庭的一大财富
澜沧江流域的藏族妇女服饰
澜沧江从西藏芒康盐井流入迪庆州境内,流经迪庆州德钦县的佛山乡、云岭乡、燕门乡和维西县的巴迪乡、叶枝乡、康普乡、白济汛乡以及中路乡。
由于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从而使沿江的藏族人民到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民风,藏族妇女服饰亦保持着原始的古典美。
沿江河谷地区的藏族妇女,上身穿长袖彩绸衫,其颜色有深绛色、深红色、粉红色、白色等。
平时穿的彩绸衫袖子只是齐腕长,节庆或礼仪时穿的袖子特长。一般长出手腕三、四尺,俗称水袖,是妇女跳弦子舞的道具(跳弦子舞时,男士拉马尾胡,女士要舞动水袖),不跳弦子舞时则卷叠于腕中。
下身穿绦绵布料裤子后,还要穿一条白茧绸裙子,藏语称“棉佑”。裙子边沿不卷边,线头搓成两寸长的无数穗线条,外着无袖大襟长衫。
长衫下摆露出裙穗,胸前边沿和下摆两侧要镶提花金边,长衫用七彩大花带子围系,腰前系七彩“帮典”(藏语,又名“帮稿”,汉语称围腰或围裙,质地分羊毛和锦锻两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横条纹相同),宛如彩虹罩身。
脚穿自制女式藏靴。
澜沧江流域藏族妇女的头饰与西藏地区的芒康县和四川巴塘县的妇女头饰基本相同,用约两尺长的七色丝线辫入发辫后盘缠于头上,将丝线穗垂于右耳后。
还有一种头饰藏语称“帕鸟”,用蓝色毛线编成头套,在头套上分节绕上红、绿和粉红色三种毛线点缀,再接上两节约六寸长、绕有银丝杆的红丝线缨穗。佩戴时套上头套,将两节银丝杆斜插在额顶右侧,红丝线缨穗则垂于右耳后。
中老年妇女的头饰,将发辫盘于头上后,缠紫红色或深红色茧绸帕子。
居住在澜沧江高寒地区的藏族妇女,服饰与河谷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长袍带袖,分夏冬装。夏装袍料为锦缎,冬装则以羊羔皮为里子,面料为纹花丝绸,袖口、领子和下摆镶豹皮或水獭皮。穿时左手套袖,右袖垂于右袖垂于右背后,前围丝绸“帮典”,头戴金边帽或白羊羔皮帽,佩戴上金银首饰,给人雍容华贵感。
金沙江流域的藏族妇女服饰
金沙江流域的德钦县奔子栏、
拖顶,中甸县的尼西、五境以及
维西县的塔城等地区的藏族妇女
服饰基本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
奔子栏、拖顶、塔城一带的
妇女服饰,上衣为茧绸或丝绸长
袖衫,外罩大襟锦缎坎肩,坎肩
的领子、襟边和下摆均镶有金边
或锦缎花边。
拖顶和塔城的为黑色或蓝色,
外系彩色丝绸腰带。
头发梳辫,并用和色毛线或
丝线相掺编衫,或盘于头上或垂
于背后。
年轻的妇女头缠鲜红帕子,
中老年妇女头戴金边帽。
塔城的妇女头饰戴红头帽后,有的还戴五冠帽,帽顶披哈达垂于两肩,下身穿一件白布或白毛布宽筒裤子,称“纳姆”。
腰系宽绸带,肩披黑底镶有五色氆氇的披肩,旧时留满头细发辫,现多改梳两辫发。
大、小中甸藏族妇女服饰
大、小中甸藏族服饰基本相同,
一般头戴金绒三角帽,身穿毛呢或
各种料子的大襟长衫,外罩呢子或
绸缎坎肩,肩披锦缎披肩,称“珊
贡”。
节庆服饰较昂贵的为“目本”,
上衣为青蓝色绸缎大襟交领长衣,
外着粉红色锦缎坎肩。
坎肩衣领纹花镶边,两端系有
一对银制排虎,前襟用金丝和花边
镶嵌,呈“厂”字形,钉有四对扣
子,扣子上系三条银链至腰带。
腰间系两根红绿腰带,佩戴一套小银铃和一个银针线盒,加拴一根银戒指腰带(当地藏语称“罗车”)。
肩披用氆氇做里子、金丝缎做面子、下坠彩色丝线的披肩。
头戴黑金绒三角帽,用青、蓝布做额巾。发编三辫,辫系红花头绳坠于背。
东旺、格咱、尼汝藏族妇女服饰
东旺、格咱和尼汝一带的妇女
普遍穿毛布或氆氇双襟衣裙,服饰
大致相同。
东旺妇女一般内穿大襟短衫,
外着紧身百褶衣裙,裙子领口用锦
缎镶嵌成精美图案,袖口用红、黄、
绿三色呢子镶边。
格咱妇女内着无领之袖长袍,
袖口和下摆镶有红、黄、绿、蓝色
绸皮条边,袖头和领口用五色氆氇,
系五色围裙,外罩一件无袖大襟长
坎肩,坎肩下摆镶豹皮或水獭皮,
还有红、绿两色锦缎或绸布条边。
尼汝妇女服饰,普遍上身着深红色的金绒或丝绸对襟衣,袖口镶金边或黑丝绒对衬,下身裙袍多为绿色,下摆和两侧镶有黄、蓝、粉红、深红等颜色的布条和花边,肩披七彩氆氇披肩。
头饰一种为高桶金边帽,一种是形如扇状的金冠帽,一般用氆氇毡子制成,边沿镶上金丝和色彩各异的细线编织而成的花。
东旺、格咱和尼汝一的服饰特色是鲜艳华丽,从体,上、下身服饰装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另外佩的银也颇大,给人一种富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