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它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民间工艺,纯真而又朴素、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江苏省南通以及浙江等地区至今还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开发的产品除部分出口外,仍用于美化装饰现代的生活。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提起蓝印花布之乡,我就会想起儿时盖的被面,祖母、外婆的蓝衫花衣以及头巾、围腰。特别是1977年进蓝印花布厂后的一幕一景,那时全国仅有几家保持生产蓝印花布,厂里的师傅,大多是从清末、民国时期蓝染作坊中走过来的。厂里染制的蓝印花布质好价廉,产品几乎100%的出口日本。师傅们利用节假日和出差机会带我一起走乡串村,走访明清以来的老作坊、老艺人,调查范围涉及南通周边蓝印花布产区,挖掘它的历史,收集古旧蓝印制品,聆听那有趣的民间故事。据了解,蓝印花布伴随着江浙百姓走过了近500年的历程。明清时期除木制的家具外,家庭中的布制日用品都是蓝印花布及自纺自织的土布。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外来“洋布”的不断增多,民间蓝染作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加工印制蓝印花布逐渐减少,在国内面临被淘汰的境地。江苏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在蓝印花布出口的同时,对古旧蓝印花布进行了挖掘、研究、收集,并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蓝印花布新品,二十世纪末在国人心目中乡土蓝印花布又受到了都市百姓的喜爱,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佳品。同时蓝印花布又走进了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的视线,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蓝印花布研究的专业人员,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为了进一步做好蓝印花布的保护、继承、发展工作,我把近30年来对蓝印花布历史的调查、实践的经历和对现状及未来的认识作一个探索,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一、蓝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适宜种植山蓝;山东、湖北宜种蓼蓝、菘蓝; 台湾地区以种植木蓝、山蓝为主。当时人们应用蓝草加工蓝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纯蓝布),还用于绞缬、夹缬的染色。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曾出土蓝底白花毛布残片),其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原称蜡缬。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统称染缬。
其中还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因夹缬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时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系江苏松江乌泥镇人(1958年划归上海市),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棕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业的发展。元、明以后,棉花广为种植,并“纺之为纱,织之为布”,松江及南通地区纺纱织布,已是“家户习为恒业”。明代中叶,已发展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该地区濒江临海,土质气候适宜棉花种植,所产棉花不仅量多而且质地好,为手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农民家家以此为副业,所产的布匹不仅满足了生活,还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欧洲。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成为农家主要日用品。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
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据老师傅讲,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据南通市任港乡城港村陈玉田老人回忆,他家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种植小蓝(品种为蓼蓝草)。
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二蓝,每逢收割季节都要请亲戚朋友帮忙,割蓝当日大家清晨3点起床,所收割的蓝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这样的蓝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来后,把蓝草捆成小捆,头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里,打满水,等出蓝后把茎叶捞出,并加适量石灰水使蓝靛下沉,最后把通向蓝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蓝靛上多余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状土靛后装于陶制的坛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给附近染坊。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东北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因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而得名)。
二、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
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具体为:
1、配色: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
2、看缸: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作主,一般不传外人。 每天清晨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在染坊中,灰多称缸“老”或称“紧”,使蓝靛下沉布不易上色;酒多称缸“软”或称“松”,染时浮色多易掉色,这是我在染坊学徒时听老师傅讲得最多的口头俗语。
3、下缸:缸水保持在15℃以上,一般在农历十月初生火加温,燃料为稻糠、棉(花)籽壳或木屑,它们的特点是基本没有明火,保温性能好。白天开炉加温,晚上关门封炉,直到来年3、4月份气温升高后,方可停火。刮上防染浆的坯布,须浸湿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须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这样反复浸染7到8次,直到颜色满意为止。
在民间这种神秘靛蓝灰酒发酵印染法,流传很多有趣的故事: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每逢年三十每家染坊都要祭祀梅、葛二仙,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和十月二十二日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这是因为四季气候不同,蓝靛、灰酒的稳定性差,按传统配方下料,未必能使土靛顺利还原,染坊师傅靠的是祖辈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根据不同状况调整缸中灰酒的比例,使每天染色达到最佳效果。据史料记载:梅福是西汉末年人,他曾任南昌尉(旧称洪都),祭祀牌位上称“汉洪都尉”。他是安徽寿春人,后弃官求仙,也称“寿春真人”。葛洪是晋时人,因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所以祭祀牌位上称“晋关内侯葛”,他是有名的道士和炼丹家。这两位被后人奉为染布作坊“染布缸神”。明清以来,江苏南通、苏州等地染坊同业公所,在梅葛诞辰日祭祀拜寿。梅、葛二仙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也揭示出靛蓝染色化学反应的科学规律。
蓝印花布以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深为农家所喜欢。明末清初,人们逐渐把这种蓝草印制花布直接称为“蓝印花布”。民间蓝印花布历代沿袭、传承之风俗,表明蓝印花布在农家生活中所处之明显地位和广泛实用意义。光绪《通州志》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南通地区95%的农村家庭应用自纺自织的白布印制成蓝印花布,并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近几个世纪里,人们朝夕相处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蓝印花布。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
清末民初,由德国、英国生产的人工合成靛蓝进入了国内市场,因其价格昂贵,仅在少数大城市使用,大部分染坊还使用自种自收自制的靛蓝。民国时期,随着合成靛蓝大批量的生产,国产化质量的提高,价格下降,人工靛蓝越来越受到城乡染坊的青睐,但在染色工艺流程上仍保持着灰酒发酵法。由于靛蓝色素不溶于普通的水,必须利用还原剂的作用,使它溶解在碱性水中,成为隐色体,即黄色液体,才能被植物纤维所吸收。染植物从缸里取出,在空气中氧化,就由黄变绿,由绿转蓝,由蓝变青,又成为不溶性的色质。染色时不需要高温。因此在当时较其他的染料,染色方便,色牢度好。
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今尤为城市及白领群体所喜爱。在旧时它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为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
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染制而成,其图案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如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花版镂空后,经过刷桐油加固,然后再用防染浆加水调成糊状,经过花版括在布上,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 去浅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靛随着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显出千变万化。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蓝印花布艺术风格,受到人们赞美。
其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刻花版: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订合在一起,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刻版时纸板下垫季青树板,它材质细嫩,不容易伤刀口,刻画自如。铳纸板时下面垫的是“白果”树墩,它材硬质松。
6、上油: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待用。
7、刮浆: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豆粉加石灰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将刮有防染浆的坯布晾干。
8、染色: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9、刮灰: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
10、清洗、晾晒: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二种,山东及东北等地区只有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区蓝白底花纹并用,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盖版是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
三、蓝印花布纹样构成及用途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因受到工艺的制约,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断刀的影响,民间艺人既要考虑到花版结实耐用,又要顾及到所刻花纹的形象特征。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象,演绎《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民间神话故事。在纹样造型上,以蓝底白花中的点、线为主,有时用纯点构成纹样。在白底蓝花中,一般点、线、面交错组合,纹样大都是粗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还保留了原始艺术的痕迹。它的纹样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给人以蓝白美的享受。蓝印花布纹样的点,不仅有吉祥、多子多孙的意思,而且密集起来能当作虚线、虚面,它的线笔断意连,富有方向感,对变化、动静的表现较为强烈。
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并结合不同的物象特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质感、结构感等。无论是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可以利用点、线、面来描绘形象特性,镂刻成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把自然形象规律化,通过加工整理,使花纹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缚。蓝印花布图案的构成,一般都是以折枝散花、团花、花草动物,采用二方和四方连续及单独纹样;对于被面、包袱、方巾等则采用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组合的形式进行定位设计,现按类型介绍如下:
1、被面、垫被单:在各蓝印花布产区印染数量最多,尤其在江苏、浙江一带纹样最为丰富。被面呈长方形,分双幅(民间称“独幅被面”)、三幅(民间称“七幅头”被面)、四幅(民间称“九幅头”被面)三种,由手缝拼接而成。双幅被面仅有一块花版,三幅、四幅被面花版都只有两块,中间一块印二次,左右花板印四次。因传统生活中夫妻睡觉都是穿腿而睡,所以花纹上下、左右都是对称,其纹样形式多样,有定位设计、散花等。纹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突出,花纹多表现为吉祥顺意。如:“凤戏牡丹”、“狮子戏球”、“平升三级”、“连年有余”等。
2、包袱:包袱布一般为正方形, 用1--2块花版印染后拼接而成,纹样大多是定位设计。有大小二种之分,小的边长在1米之内,常用于走亲戚、回娘家时包裹日用品。大号边长有1.4米左右,用于包裹换季衣物及被子等物品。在北方小号包袱也可用作包头,俗称“方巾”,有时也作为婴儿包裹布。为了便于包扎,其中一角还贴有装饰布加固并连接包装带,这样既结实又美观。花型分散花和定位设计二种,内容大多表现“平安富贵”、“吉庆有余”、“富贵满堂”等。
3、帐檐:蓝印花布帐檐呈长条状, 是挂在蚊帐前面作装饰专用的。纹样结构大多分为三组,中间为主题,两边为对称或均衡,有的下方编织抽须。图案为“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戏牡丹”等。
4、肚兜、围裙:在江浙一般是罩在儿童衣服外面,使其不被口水、食物污染。孩童夏天也贴在胸部,有保暖之效。在山东等地也有少妇带在胸前,作为护胸使用。图案由中心及边纹组成,有“二龙戏珠”、“长命百岁”,寓意儿童平安成长,大人吉祥如意等。
5、枕巾:呈长方形,系枕头护布,有时农家也作面巾使用。旧时枕头有“扁枕”,还有蓝印花布“方枕”,枕顶上都用丝绸刺绣。纹样由主花形及上下对称图形构成,其风格清新宜人,花布纹样有动物、植物、文字等。
6、头巾:一般边长在60厘米以内,在民间常用于围扎头上,夏天防晒,冬天保暖,有时二层拼接中间加絮后也可当座垫。由于幅面较小,纹样结构比较简单,大多为梅花、葡萄、双鱼、喜庆等。
7、门帘:挂在内屋门上, 以示内外有别,图案有主花纹、边纹构成;形式多分为独幅、二幅两种,少数也有三幅短门帘。江苏地区还用小被面或散花布当作门帘;湖南、湖北地区以花瓶纹样最多,如“平安如意”、“吉庆平升”等。纹样吉祥,深受百姓喜爱。
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和内容上,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以几何学的点、线为基本元素,采用自然现象中不同形体,如日月形、波浪形、回旋形,并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鱼鳞、蛇皮及手工编织纹,以变化的手法组成多种几何纹样。这种形象生动、结构简洁的形体纹样,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蓝印图案中,植物是图案创作应用最广的一种。蓝印植物花卉形象优美,风格独特,含有吉祥之意。
在纹样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要求,抓住植物的特性,以刀代笔,刻画出丰富多彩的梅兰竹菊、牡丹葫芦、莲花葡萄、三多图(仙桃、石榴、佛手),还有植物和动物组合纹样,如松鹤延年、鸳鸯戏荷、喜鹊登梅、蝴蝶兰花、凤戏牡丹、松鼠葡萄等。在蓝印纹样中的动物图案也深受百姓喜爱,如龙凤呈祥、鹤鹿同春、连年有余等。在被面包袱纹样的构成中,以适合纹样为中心,以单独纹样为主花型,形象生动地穿插人物造型,以及各种花草图案、边角纹样组成一幅上下对称、左右均衡的图形,如麒麟送子、平升三级、喜庆有余、五福捧寿、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等。这些图案有不少以谐音和隐喻来表达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如果说纺织业是当时物质文明的话,那蓝印花布纹样就是象征精神上一种文明。
明清以来随着蓝印花布品种的不断增多,纹样的更加丰富,老百姓对这种自织自染的民间工艺更加喜欢。为了不断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民间艺人们相互竞争,设计了一批又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蓝印花布纹样,他们有江苏苏州李灿记、南通的程家染坊、山东临沂曹继胜、杨万林等。经过了几代人乃至十几代艺人的不懈的努力,使蓝印花布纹样品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被面、包袱布的框架纹样设计基本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其造型绝大部分采用了吉祥图案,使画面中的内容和形式巧妙结合,让老百姓观之悦目,听之悦耳。这些纹样大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例如:
龙凤呈祥----中国古代把龙象征权威、尊贵,其仪态万千,凤则象征美丽、仁爱。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以歌颂太平盛世,也作为民间结婚之喜,富贵、吉祥的祝愿。
五福捧寿----五个蝙蝠围着一个篆体寿字组成的图案。民间把“五福”解释为福、禄、寿、禧、财。
百凤朝阳----传说凤鸟原是一种简朴的小鸟,它终年劳动, 曾在大旱之年以劳动的果实拯救了濒于饿死的各种鸟类,众鸟为了感谢它的救命之恩,各自从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献给凤鸟,从此凤鸟便成了一只极美丽、高尚、圣洁的神鸟,被尊为百鸟之王。民间以百凤朝阳象征喜庆的生活。
福在眼前----用蝙蝠和铜钱组合而成。
凤戏牡丹----凤是百鸟之王,牡丹是百花之王,二者都是祥瑞之物,象征着富贵和幸福。
二龙戏珠----由两条龙和宝珠组成。传说龙珠是一种珍宝,可避水火,龙是吉祥动物。此图象征吉庆、吉祥、富贵。
福寿双全----蝙蝠、仙桃组成的图案, 寓意福寿双全。
喜庆有余----用戟(兵器)、磬(乐器)和鱼作图案,谐音,表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金玉满堂----用多条金鱼组成图案,表示富贵有余、金玉满堂。
麒麟送子----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是祥瑞的征兆,一童子骑在麒麟背上手持莲如意,寓意人们早生贵子,早得幸福。
狮子滚绣球----狮子有威严的外貌,在古代被视为护法者,狮子滚绣球组成的图案在民间被视为喜庆的象征。一般新婚之喜时要染一条这种题材的被面。
鲤鱼跳龙门----用鲤鱼和龙门组成图案,在民间示意长辈们希望子孙好好学习,望子成龙,吉祥如意。
喜上眉梢----用喜鹊与折枝梅花作图案,取喜鹊与梅花作谐音,表示喜讯即将到来的意思。
鹿鹤同春----鹿同鹤在民间都寓意长寿不老。
和合二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主要寓意是夫妻恩爱。在农村还流传着新婚之夜盖和合被的习俗。象征白头偕老,和合一辈,生活幸福。
刘海戏金蟾----刘海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用计谋降伏了修行多年的金蟾,赐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寓意发财致富。
平升三级----在花瓶内插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
三多图----用佛手、桃子、石榴象征多福、多寿、多子。
四季如春----用梅、兰、竹、菊寓意生活幸福,好景长在,四季如春。
富贵平安----花瓶内插上牡丹花,平(瓶)插牡丹象征富贵平安。
这些图案内容,大都在民间长期流传,表达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他们的审美需求,多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喜爱,特别能在他们思想感情上唤起共鸣。蓝印民间艺人,一般都来自普通的群众,虽未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在作坊中相互切磋,对民众的愿望是了解的,对作坊是热爱的。因此在作品上没有一点哀怨、悲观的灰色调子,如“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主流图纹都是健康、朴实的。我在民间采风中多次了解到,蓝印花布不仅是农家日用品,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虽然他们当时处于社会较低地位,大多数不识字,但依旧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向往着美好姻缘、多子多福,向往着状元及第、福寿双寿,把一生美好的愿望都通过这蓝印花布上的纹样传递表达出来。
1988年我在收集蓝印花布时碰到一位老奶奶,她家有一块祖传的蓝印花布被面“状元及第”。听说我的来意后,她翻箱倒柜把这幅被面拿了出来,并动情地说:“我家祖辈不识字,传说有这种纹样的被面,家中就有人能考取大学中状元。今年,我的孙子考取了大学,我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民间采风时碰到很多。这些印有吉祥如意的被面、包袱、头巾、垫被单,不只日用,还有的作为压箱底之用,以寄托世世代代人的情感和希望。
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已成为风靡全国的染织手工艺品,中国蓝印花布布衣天下,主要产地分别在江苏的南通、苏州、徐州,浙江的嘉兴、萧山、桐乡,湖南的常德、凤凰,湖北的武汉、天门,山东的临沂、潍坊,还有河南、河北、四川、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各省等,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南通地区蓝印花布纹样,吸收了苏州纹样的精髓,并融进了刺绣、剪纸等同类民间艺术的优秀图形,品种多,形式广,集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等为一体,图形分蓝底白花、白底蓝花、蓝白底相交的多种艺术风格,在简单的蓝白两色中,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经张仃大师鉴定,南通地区保存及收藏的蓝印花布,花型之多、艺术水平之高能代表中国蓝印花布总体水平。
浙江地区的蓝印花布风格接近江苏,图案丰富多彩,风格朴实大方,造型清新秀美。湖南蓝印花布纹样,被面以丰富的凤凰造型为特色,以花瓶门帘为代表,纹样结构严谨。山东以植物小花草为特色,纹样简朴粗犷,以蓝底白花为主要形式。民间花版艺人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当地的民间特色,在传播中得到提高,在竞争中相互取长补短,使蓝印花布的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四、蓝印花布的现状与未来
民国以来,随着外来“洋布”冲击和国外染料进入国内市场,传承了几百年的蓝印花布,被认为色调单一、粗俗乡气而逐渐被淘汰。民间花担艺人根据农家要求把蓝印花布的花版改进后,用色彩套版印在棉布上,在民间称五彩花布,受到民众喜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及其它地方的蓝印花布作坊,已基本停业。而一江之隔的南通,由于外来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少一些,各乡镇还保留着一部分蓝印作坊,但生产量日趋减少。公私合营后,分散在各地的小染坊,合作成为国家、集体印染厂,各染坊的民间艺人相继集中,统一安排,各显其能,使传统染色工艺及作坊的形式得以传承。
江苏南通是全国少数保留手工生产蓝印花布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发展为三个生产区,生产蓝印花布人员为300多人。产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外贸订货会,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客商的青睐。当时生产的品种主要是南通地区传统小布,门幅为1.1市尺,长度11码和13码,双面印花,花型都是民间传统纹样,日产小布约200多匝,为适应日本的销售市场,从80年代起开始生产蓝印花布宽幅布料,门幅为2尺7寸,长度为7.5米和12米,花型为现代图形和传统纹样,产品90%以上销售日本,特别受到了日本客商“雪江堂”久保麻纱的喜欢。这些土布在日本制作成适销对路的服饰、包类等工艺品,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销售量不断增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民众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生活明显改善,久违了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又出现在国内市场,受到国人的喜欢。现代南通蓝印花布系列产品也频频出现在全国各种工艺美术博览会、展销会上。南通的土布在出口的同时,由工艺美术公司组织工艺美术研究所、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及各工艺印染厂的专业人员,开发设计了一批适合于现代家庭生活需要的服饰、台布、壁挂、鞋帽、包袋和工艺品系列,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金奖。
蓝印花布除销售日本外,还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南通当代蓝印花布研究、开发、生产又一次影响全国蓝印花布的原产区。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先后恢复传统蓝印花布生产,并出版了有关纹样资料,这对弘扬蓝印花布艺术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国营、集体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印染厂相继解体,民间蓝印花布私人作坊又不断出现,但生产规模已不如以前。
据初步调查,目前蓝印花布生产状况为:南通地区蓝印花布作坊有9家,蓝印花布艺术馆1个,从业人100多人;浙江地区先后恢复了3家;湖南地区(包括夹染在内)有蓝染作坊2家;湖北有2家;台湾地区由台湾手工艺研究所马芬妹女士牵头负责,恢复蓝染并计划开发蓝印花布产品。山东平邑县城四村侯钦忠家六代祖传蓝印花布染坊,至1958年停业,去年来南通考察准备恢复生产蓝印花布,但苦于无销售渠道,也在等待观望之中。
中国蓝印花布的发展正面临着困难时期,民间印染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蓝印花布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流传时间之长,普及面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染织艺术无法相比的。今天我们对蓝印花布的研究,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蓝印花布艺术。
我们应当把一大批散落在民间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蓝印花布图案及其工艺流程保存下来,加以整理、出版;通过创办蓝印花布专业博物馆,来展示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染织艺术,并不断研制和开发新品,为国内外蓝印花布爱好者提供学习、欣赏、研究和购物的一体化服务。随着时间的飞速发展,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及民众素质不断提升,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民间印染专业人员的继续努力,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蓝印花布这一民间工艺产品将会越来越显示它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