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睹古代英国绅士所需的一切配饰——不是奢谈,就在古董商提姆·本特的店铺里。提姆热爱古董,从高中时代就开始购买古物,在他看来,收藏家爱的是古董本身,而古董商更爱收集的过程
古董商提姆·本特(Tim Bent)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仿佛是一个时光宝匣。1929年的皮包盖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制作日期和主人姓名;1950年登喜路水族馆打火机(Dunhill aquarium lighter),今天还能用来点烟;而装着Iphone的雪茄包则更耐人寻味。它的盒盖上分别印着1861和1876两个不同的时间和姓名。那正是古代英国绅士父子之间代代相传的印迹。
从小生长在英国剑桥古董店的本特,对这些时间的印迹有着与生俱来的偏爱与鉴别力。7岁就在拍卖行买下生平第一件古董,15岁就开始大规模收藏古董服装,22岁创办了自己的古董店“本特莱”(Bentleys),经营各种古董皮具箱包。今天他的门店已经入驻伦敦老牌的古玩街——沃顿街(Walton Street),也与皮具品牌登喜路(Alfred Dunhill)合作,在东京和上海新开张的“登喜路之家”中展示自己的藏品。
不过本特与他的父母不同,他并没有沉溺于生意,而是把古董店交给妹夫管理,自己则带着古董手提箱周游世界,不断寻找“下一件藏品”。对他来说,这正是古董商与收藏家最大的不同,收藏家爱的是古董本身,而古董商更爱收集的过程。
绅士情结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本特儿时就有的梦想。15岁进入高中后,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再穿统一的校服,而是选择自己的西装上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恰好学校附近举行了一场杂物义卖,其中几件爱德华时期的旧西装一下子吸引了本特。
论年代,爱德华时期距离今天并不遥远,英王爱德华七世在位仅1901到1910年不到十年。但这段短暂的时期,在英国文化史上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爱德华酷爱旅游,这一时期的英国艺术与时尚也深受欧洲大陆的影响。法国与之相应的年代(1895到1914年)被称为“美好时代”。源自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对当时英国艺术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体现在了服装设计上面。
这个时期的服装样式非常经典,剪裁考究。但在本特遇到这些服装的时候,它们在人们眼中还没升格为“古董”,因此价格非常低廉。这倒正合本特的胃口,于是他一下子买了许多,陆陆续续穿到学校里。
巧的是,1982年左右,著名时装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也开始推崇经典英伦风格的设计,因此本特购买的旧衣服,顿时变得非常时髦,价格也一路飙升。于是本特干脆拿出一些自己穿过的卖给同学,而自己就有更多的零钱去买与这些服装相关的配饰了。
这件事让本特深刻地体会到了市场的瞬息万变,于是中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原先去大学深造的计划,转而追随父母从事古董生意,并很快创办了自己的古董店。而本特的收藏兴趣也逐渐从古代服装,延伸到了古代英国绅士所要使用的一切配饰上——扑克、酒杯、高尔夫球杆、打火机、雪茄包、手杖、皮靴、手提箱乃至皮箱等等。
四年前,他还迷上了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各种军用仪器,甚至收藏了一张用二战时期Dakota DC-3战斗机的机翼做的书桌。在上海登喜路之家里与之相配的一把战斗机座椅,椅背上还有一个小洞。是不是子弹孔,就不得而知了。
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与本特之前的收藏兴趣大相径庭,但用他的话归结起来,就是——“这些都是男人的玩具。”的确,他的收藏会让人惊讶,男人的生活竟然也可以过得那么有层次,那么精致而优雅。
家住16世纪古建筑
本特最令人震撼的“玩具”,是他在剑桥郊外的家。那是一栋始建于1550年的老建筑。建筑所在的伊利城(Ely)有一座著名的11世纪大教堂。1550年时,伊利主教派人在这座教堂附近开垦了一片葡萄园。本特现在所住的,就是当年制酒师居住的小屋。
几百年来,这栋小屋经过无数次修复,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印迹。而8年前本特搬进这栋房子时,也进行了翻修。本特甚至给房子加盖了一座玻璃屋顶。这种古代与现代的融合正是本特所钟情的,就如同他用19世纪的雪茄包装21世纪的Iphone一样,“这让我感觉仿佛是在亲手书写它的历史。”
“我喜欢古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背后总有许多故事,给人无限遐想。”本特说。因此他总喜欢参加一些英国特有的旧宅拍卖,以便从卖主手中了解古物的过去。这栋伊利的老建筑就是如此得来的,而本特最早的一批藏品,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购得的。当时他来到英国东部参加一栋庄园的拍卖。这座庄园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叫史密斯(Smith)的英国人建造,此后在他的家族中传承了四代,到了这一代家世落败,庄园主才决定卖掉主要的宅院,自己搬到原来马厩的所在地,新建一栋小楼居住。当时庄园主从阁楼中翻出了一大批家藏的19、20世纪公文包、皮箱和高尔夫球杆,被本特全数买下,后来这批古董就成为了“本特莱”的雏形。
不过有关古董更多的故事,还要靠本特自己慢慢来发掘,而这个过程总是最令人兴奋的。当本特在为老宅加装玻璃屋顶的时候,竟不经意间发现了500年前这座房子建造者刻在横梁上的名字缩写。打通屋顶原先的构造后,他又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道暗墙,上面同样小心翼翼地刻着另外两个名字。原来这是这栋房子在1910年和1950年两次改建时,房子主人刻上的名字。
如今,本特的这座宅院外观仍然保持了乔治王时代(1714~1811)它最大一次翻修时遗留下的建筑风格。屋内则被本特装饰成了他最喜爱的1960年代北欧风格。餐厅里1960年代的胡桃木英式餐桌线条简洁而优雅;经典的北欧风格餐椅排列两旁;客厅里一只笨重的19世纪皮箱,被当作茶几摆在沙发前;一旁小巧的壁橱里,则陈列着本特珍爱的迷你皮靴收藏。这套皮靴,是本特少数永远不会出售的藏品。
从皮靴到皮箱
皮具是贯穿本特收藏的核心元素。就连他的两只爱犬麦克斯(Max)和费尼根(Finnegan),也都是以19、20世纪英国著名鞋匠和包匠的名字命名的。
本特曾花了15年的时间,遍寻各个时代各种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皮靴,建立起了非常完整的收藏。为此,他常常大清早打着手电筒赶到伦敦著名的伯蒙西早市(Bermondsey Market)淘宝。
他的那套迷你皮靴收藏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当时他正打着手电光,在早市的地摊上漫无目的地扫视,突然光束触及一只只有手掌大小的迷你马靴。这是上世纪20年代鞋匠用来做样品的模型,数量非常稀少。而这只模型也因为经常使用,皮革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色泽也比新皮更加醇厚,令人爱不释手,于是本特立刻把它买了下来。幸运的是,此后不久,本特又在一场拍卖会上,发现了一小批同样大小的模型靴子,包括马靴、短靴、军靴,以及女士的舞鞋等等,于是他不惜重金拍下了一整套,直到拍卖师落槌,他的心还在紧张地怦怦直跳。
比皮靴更为昂贵的则是本特的皮箱收藏。从他最喜爱的19世纪皮包匠费尼根的皮箱开始,本特的皮箱收藏一直延伸到了1930年代,可以说是一部皮箱的编年史。有意思的是,1850年到1930年之间恰好是随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而来的转型期,因此皮箱设计上的演变,也间接体现出了时代的进步。
19世纪时,旅行是非常昂贵而奢侈的事情,所以皮箱的设计也非常奢华。“过去人们旅游时,贵妇人每天要换好几套服装。因此会带非常多的衣服,随身携带五六十只不同大小、规格的皮箱都不奇怪,而且每一只上面还标有序号。”本特开玩笑说,“我收藏的一些皮箱就很有可能与玛丽皇后或者伊丽莎白女皇同船旅行过。”
蒸汽船发明以后,新款式的皮箱开始出现,以适应水上运输。而到了20世纪初,汽车普及后,越来越多更轻薄的皮箱也相继诞生。因为旅行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皮箱也可以装在汽车后盖箱内,不再需要经历日晒雨淋。
18年前,本特曾经收藏过一只非常特别的20世纪皮箱。它被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一对年轻夫妇,用于蜜月旅行。这次旅行,他们周游了世界各国,每到一个酒店,都会在皮箱上贴上一个标签。而回国后,它们就再没有使用过这只皮箱,因此它至今保持了完美的品相,本特甚至还能根据每一个标签,追溯这对夫妇的旅行路线。只可惜,本特几年前把它卖给了其他收藏家,否则今天我们在他客厅里看到的“茶几”或许就是这只皮箱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