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一位多次到过中国的“老外”,中国的什么变化给你印象最深?这位外国友人说,老百姓穿得越来越漂亮,大楼越盖越多。虽然,这位“老外”告诉了我们最容易看到的变化,但感受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老百姓精神面貌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变化,的确莫过于衣着。在这30年衣着演变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着装从贫乏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彩;需求释放,市场从萧条到繁荣,到世界著名品牌纷纷抢滩;也同时记录了中国服装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的不懈努力。
着装从“主旋律”到“我型我秀”
几十年前,蓝、黑、灰、绿是中国人穿衣的“主旋律”,当时,有西方人带着嘲讽的口气称中国人的服装颜色不分男女老幼。
改革开放后,里根服、瓦尔特衫、喇叭裤、蝙蝠衫等愈来愈多的新款式、新面料、新花色丰富了中国人的衣着。刚刚走出服装消费“灰暗”年代的年轻人开始了服装“饥饿消费”。
1984年,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放映,唤起了无数妙龄少女对美的追求,一件单色“红裙子”,如今看来并无特别的设计,但在当时却成了年轻女性最时髦的穿着。
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置办一件新衣远没有今天这样轻松。上海的陈志年说:“20多年前,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9元,而一件外套就要十几元,因此,买一件衣服起码要穿上三四年。”
但改革开放很快改善了中国人的经济状况,也带给了中国人更多追求美、展示美的机会。1981年,中国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在上海诞生,聚光灯下的T型台上,身材高挑的模特展示着各式时装,妖娆多姿,千姿百态,令无数人艳羡。这让中国人大开眼界,看到了只曾耳闻过的“模特儿”,欣赏到了难得一见的华美衣衫。在当时虽争议颇多,但从此唯美的服饰文化的传播越发难以阻挡,且一路引领着服装消费更加趋美趋变趋新趋特。
如今,中国人的着装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自己的穿衣风格、气质形象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也成了女性消费者的共识。时尚的年轻人选择着装时更是融入了自我创新的个性元素,通过自己的搭配,同样的衣服穿出了不同的风格。
需求惊人“释放”催生市场迅速繁荣
过去,老百姓收入水平较低,置办衣服的选择少、费用高,往往买一件衣服甚至要考虑两季或三季。为了减少穿衣费用,很多人家里都有缝纫机,买一些好看的布料自己动手做,可以说是“自给自足”。
活条件的改善,社会交往的增多,如今的人们对衣着有了更高的要求。穿衣打扮的需求惊人地“释放”,催生了市场的迅速繁荣。从裁缝店到屈指可数的百货商场,再到如今的城市商圈、专卖店、服装超市……
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都彰显了如今服装商品的丰富多样,有条件的高端消费者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收入不菲的职场白领,则出没于一些个性鲜明的高雅专柜、品牌成衣店;而风格独特的街边小店也可以选到价廉物美的称心服装……
从百货商场的服装分布的变化,也可以看出30年来,服装产品供应的不断丰富。过去,商场的衣服都是密密麻麻摆在柜台里,或者挂在墙上。如今,商场的衣服逐渐被分门别类地挂放,分为休闲服、运动服、家居服、职业装等专区,产品的分类越来越细化了,随之,又渐渐分列出少女服饰、淑女装、绅士装等不同风格的服装区域。
同时,人们对品牌的认可度也大有提高,并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服装的重点。服饰专卖店、旗舰店、连锁店越来越多,说明“品牌”消费越发深入人心。一向被视为时尚风向标的上海,就是国内各大服装品牌和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必争之地。漫步在上海的商业街区,不断跃入眼帘的就是某某专卖店、旗舰店、连锁店……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品质也有了新要求,纯棉、羊毛、腈纶、涤纶,各种衣服的质地成为人们挑选衣服的标准,于是,纯棉、羊绒、莱卡等表明服装质地、纤维含量被详细标注。再到现在,由于人们对安全的高度关注,甲醛含量、染色剂类型等又作为标准被强制标注。美观之外,舒适、天然、安全也成了当今衣装必备的要素。
产业加快升级渴望改变“大而不强”局面
“如果每人每年新添一件衣服,就能形成13亿件的大市场!”正是在这一当年耳熟能详的诱人豪言“鼓舞”下,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引领时尚之先的上海,纺织行业曾经是产销最旺、市场最火的行当。红火的不仅在上海,毗邻的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由于劳动力的充沛、交通运输的便利、市场理念的普及,纺织服装产业也蔚为壮观。广东、福建等国内其他地区,凭借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较低,业已建立起的完整的海陆空物流体系等一系列优越条件,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外服装品牌建厂制衣。巨大的产业规模,很快把中国推到了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不仅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还把市场触角延伸到了海外。1978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出口总额不到30亿美元。仅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就达816.8亿美元。
但是,30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难掩“大而不强”“档次不高”的尴尬。由于我国服装加工制造业长期停留在加工制造、为国际品牌“贴牌”生产的中低端,导致“生产3000万件衬衫或8亿条裤子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至今还在上演。著名国产服装品牌三枪的“老当家”苏寿南曾经为“三枪”内衣进不了上海知名商厦而痛心不已。“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员工,三枪集团为国际名牌贴牌生产的服装就能卖出数倍乃至数十倍于三枪的高价!”大把的利润被国际订货商赚走,而三枪只能得到菲薄的加工费,这让当时年逾花甲的苏寿南下决心疏通“设计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的瓶颈。上海智寰品牌营销机构首席咨询师任健博士说:“近年来,我国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将来,我国服装产业还要努力在设计方面实现国际化基础上的本土化,而在终端管理上要实现电子化、网络化。”
“我国的服装产业需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上海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戴自毅说,只有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的崛起才能带动我们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就服装产业而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让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国服装产业正朝着这个目标蓄势前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