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萍的萍艺服饰坊坐落在成都道的一个小二楼里,她是经理又是裁缝。从服装厂的职工到服装店的老板,张四萍干了30多年服装,也从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1976年春天,张四萍学徒出师,在一家国营服装厂里做裁缝。“我们不缺制衣的工具,只缺少漂亮的衣料和精美的图纸。”张四萍回忆道,“那个时候车间里除了生产衬衫用的白布料与做制服用的黑布和灰布外,也只剩下绿布和蓝布。而且布料大多是纯棉的,做成衣服后得上一遍定型浆,防止衣服在运货过程中就出褶子,直到后来出现了‘的确良’”。
张四萍说,所谓“的确良”,就是现在所说的“聚酯”,是一种化纤面料。由于这种布料能够染出鲜艳的花色图案,加上不缩水、不起皱等优点,所以深受欢迎。刚开始用这种面料做女士衬衣、裙子,很抢手,后来开始做男士衬衫。小碎花的“的确凉”裙子、下摆扎在裤腰里的“的确良”衬衫,成为70年代末的时尚。
那时候,纺织品基本上还要“凭票供应”,想随意拥有喜爱的“的确良”衬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张四萍就和很多人一样,用买来的布做“假领子”,就是只做上衣的上半部分,穿在外衣里面,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因为有手艺,张四萍经常在周末帮街坊四邻做“假领子”,成为那一片的“知名人士”。
1983年改革开放之初,服装的面料和款式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张四萍记忆犹新的是,服装厂里来了一批南方纺织厂出的雪花呢料。那是一种灰色的厚毛料子,上面混纺着白色形似雪花的图案,所以大家都管它叫雪花呢。据厂里的老师傅说,这种料子以前经常被很多家庭作为“传家宝”留下来。张四萍随即萌发了给父母各做一件呢子大衣的想法。1984年初,她用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买了几尺雪花呢,为父母各做了一件大衣,给自己做了一套西服。这套“高级”西服至今还挂在张四萍家的衣柜里。
1989年前后,电视里播出了台湾电视连续剧《昨夜星辰》和《星星知我心》,剧中演员穿着的漂亮服饰让爱美的张四萍兴奋不已。“过了没多久,服装厂就派人到南方选购了好多新面料,适合春秋季的平绒、条绒,夏天的重磅真丝、桑蚕丝,冬天的马海毛、法兰绒、牛绒、羊绒……那些面料以前我听都没听说过。生产衣服的式样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有阔腿裤、蝙蝠衫等等。后来电视剧《情义无价》和《公关小姐》播出后,又宽又大的短袖上衣和窄小的一步裙又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90年代中后期,韩国电视剧开始进入中国荧屏,服装又开始了走起了露脐装、吊带衫、破洞牛仔裤的“哈韩”路线。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多起来了。这直接反映在人们对衣服款式、颜色、面料的个性化追求上。2001年,张四萍下岗后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店。那年适逢上海APEC峰会,20位各国领导人穿着红色或宝蓝色对襟唐装集体亮相。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唐装迅速流行。2002年春节前是张四萍的服装店最忙的时候,无论老人、孩子,还是时尚人士,都置办一身唐装作为春节的新衣服,也给刚开业的萍艺服饰坊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但那好像是最后一次集体追赶潮流。”张四萍回忆说,“从唐装之后,人们就不再追逐单一的流行了。相反,倒是因为怕‘撞衫’,好多人到我这里来按照自己的感觉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服装,还经常有准新娘来这里设计、订做婚纱、礼服,为得就是与众不同。”
要求独特、追求个性,似乎给张四萍制作衣服带来了一些难度。不过张四萍却为此高兴:“这些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和生活的多姿多彩。而产生这些变化的基础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