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行时尚 > 时尚服饰 > 正文
30年 300裁缝店变万家服装厂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流行时尚-时尚服饰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30年前,即将结婚的徐碧霞得到一样新婚礼物: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她骄傲地跻身当时新鲜的“缝纫业”,开裁缝店成了她的梦想。然而,30年过去了,她的店没开起来,她的师弟师妹们却早已把裁缝店发展成了纺织服装企业。

  徐碧霞今年60岁,家住泉州市区幸福街,15岁时就进了当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30岁时,徐碧霞与在泉州百货公司民主布店当职工的陈其昆结婚,这台缝纫机成了徐碧霞工作之余赚外快的工具。然而,丈夫下岗后,她开始摆摊车衣养一家人。

  生活的压力让她一直坚守小摊上的小生意,她的一些同事却勇敢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从裁缝店到服装店,再到纺织服装企业,一步步印证泉州服装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

  泉州市乡镇企业局办公室施先生说,1978年,泉州仅有300多家裁缝店,但这些从业人员与外商联办企业,先由来料来样加工做起,引进平板电动缝纫机等其他服装机械,生产的夹克、西装、牛仔裤等风靡一时。1979年,晋江深沪科任村与金井、英林伍堡村,创办泉州最早的两家服装来料加工企业,拉开泉州服装企业发展的序幕。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已是泉州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大小企业1万多家,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就业人口达到100余万人。

  1983年起,泉州服装产业进入自主品牌时代,到1990年全行业产值已达10亿元,预计今年全行业产值可达1250亿元。

  国产缝纫机 要用外汇券购买

  “嘀嗒,嘀嗒”,巷口隘门传来针车声,无遮无掩,一字排开3个缝纫修补摊。凉风飕飕,客人时少时多。摆在中间一摊的,正是徐碧霞和陈其昆夫妇俩。摆摊十几年,这台缝纫机不仅养活了三口之家,还培养出一名大学生。看着昔日的同事都办起了自己的服装企业,徐碧霞十分淡然:“无论什么时代,缝缝补补都是需要的,他们造出好时装,我来‘保养’着。”

  一台缝纫机 撑起一个家

  买缝纫机那会儿,陈其昆打听到,市面上最好的是“蝴蝶”牌和“上海”牌,都摆在泉州国旅商场卖,要用外汇券才能买。明明是国货为何要用外汇券?原来,这两个品牌的缝纫机是国内的紧俏货,这些商品大量出口,再转为内销品回到国内。陈其昆换了230元的外汇券,才把这心爱之物给买回家。

  结婚头几年,陈其昆收入还可以,徐碧霞只需向同行要些童装在家加工,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后来这样的家庭小作坊,已经竞争不过服装厂,徐碧霞开始到市区一些大的时装店做工,让人雇作车工用。1995年起,这样的时装店在泉州越来越少,无奈她只得回家歇工。

  可偏在这时,丈夫所在的布店关门了,陈其昆内退,每月只发给167元的生活费。夫妇俩只得把缝纫机搬到街上,接一些改裤头、装拉链的缝补活。

  衣裤破了,补一个洞1元钱,裤头改大小2元钱,换拉链也是2元钱,运气好的话,一天能赚20多元,夏季顾客少,一天也就六七元钱。一家人就靠这点收入,省吃俭用过了15年。

  昔日同事 “顶”起泉州服装业

  30年,徐碧霞的生活没多大变化,她的同事却业绩突出,不少人办起了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成为泉州服装业的分支力量。
  在缝纫店当学徒那会儿,王宗仁是徐碧霞的师弟,1996年他在当地开了一家服装厂,还请师姐前去协助管理,但她感到自己没那个能力,也就婉言谢绝了。

  晋江池店施志强,是徐碧霞在泉州西街时装店的老同事,在店里打工几年后,他带着积蓄回乡创业,办起一家针织厂,产品全部出口。去年施先生前来探望老大姐,见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坚决要请她出山,让她坐办公室做轻松活。但是徐碧霞领了他的情,谢绝了他的邀请。

  她说,看到泉州服装漂洋过海出口外国,作为老裁缝的她为泉州高兴,看到昔日的同事,能为泉州的纺织服装业做些事,她比什么都欣慰。泉州服装业这么发达,总需要有人为这些好时装做“保养”。 
来源:不详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