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辅料面料 > 正文
新疆伊犁皮革:皮革之荣(上)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辅料面料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伊犁的皮子吗?”

  “伊犁的,多少钱?”

  “我先看看是不是伊犁的皮子。如果是,价钱好商量。” …… 不仅仅是1月19日上午这一个特定的时间,无论是在河北辛集还是留史这些国内大型的皮毛交易市场,这样的声音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伊犁出产的皮革以其良好的质量被广大皮革商所青睐。

  1月19日,伊宁市遭遇入冬以来第二场寒流。尽管冷风刺骨,伊犁利群皮革厂内却是一片忙碌。叮叮当当的碎玻璃声和水泥块下落的声音吵得让人头痛。随着一声巨大的轰响,伊犁利群皮革厂内最大的一座生产车间轰然倒塌,倾刻间变为平地。拆楼的工人平静地说,一座现代化的高档商业住宅楼很快将从这里拔地而起。在拆楼施工现场不远处挂着的“阿山皮衣清仓处理最低价180元起”条幅非常醒目。消失的生产车间大楼向世人表明,这个伊犁曾经最大的皮革企业所拥有过的辉煌和最终的冷清,其一切的一切,从这一天起,已彻底成为了历史。

  1月19日,是伊犁利群皮革厂的终结日。这一天,是原厂里各族干部职工的痛心之日,也是盛产优质皮革的畜牧大区的痛心之日。

  痛心之余,人们理应为以前拥有过的辉煌而骄傲,理应为现今的落败而反思,理应为重振伊犁皮革伟业的梦想而再做拼搏,为的是让伊犁的皮革业永不喊痛!

  上篇 皮革之荣

  无论是制革工艺史还是皮革质量,一个世纪前,伊犁皮革就像今天伊犁的旅游品牌“塞外江南”一样广为国人所知,甚至在世界皮革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伊犁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制革工业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翻开伊犁的地方史志可以清晰地看到伊犁皮革史发展脉络。 19世纪中期,西方及俄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制革工艺日臻完善,而新疆的广大地区还相当闭塞,大量剩余的畜产品通过各边境口岸廉价出口到俄国,再被俄国商人转运到欧洲各地。

  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已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打破,一部分觉醒了的中国商人和官员开始兴办民族工业。 伊犁有眼光的富商玉赛音、木沙巴也夫兄弟于1885年开始兴办皮革厂,厂址设在惠远将军府附近的高桥子,当时称“木沙巴也夫皮革厂”。

  1909年,木沙巴也夫的长子玉山巴依开始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将德国杜拉尔赫制革厂的全套设备买下,委托俄商运到伊犁宁远城(现伊宁市)异地建厂,并聘请大批的德国皮革工程技术员和技工到厂传授技术。 此举,标志着伊犁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制革工业。

  当时,全国范围内像玉山巴依皮革厂这样具有先进设备(当时已用上发电机、锅炉、转鼓等制革机械设备)的制革厂还不多见。该厂不但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在国外也小有名气。1924年,该厂的皮革产品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商品博览会,获欧洲众多客商的一致好评。自上世纪初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该厂的皮革产品一直出口苏俄。 经过历史风风雨雨的洗礼,到1926年,玉山巴依皮革厂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皮革厂。后来的伊犁利群皮革厂就是在其基础上建成的。

  伊犁制革毛皮工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在解放以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家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购买资本家的股份或退其股金,逐步把公私合营企业转化为国有企业。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确立了伊犁利群皮革厂、伊犁地区外贸毛皮厂在伊犁毛皮工业中的主体地位。到1968年,全州年制革生产能力达到20万张(折牛皮),实际生产11万张左右;毛皮年生产能力50万张左右,实际生产30余万张。

  1978年至1988年,伊犁地区皮革毛皮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伊犁利群皮革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厂房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都具备了现代化企业的特征。重革、轻革、毛皮、制裘生产都告别了手工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 通过技术改造,利群皮革厂的牛革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5万张,伊宁市皮革厂提高到2万张,新源县皮革厂提高到4万张。毛皮生产加工能力也得到提高,其中伊犁利群皮革厂提高到20万张,伊犁地区毛皮厂提高到20万张。到1987年,伊犁河谷有皮革、毛皮工业企业20家。除去源头收购加工环节,仅仅伊犁地区皮革生产加工企业就有直接从业者3万多人。在这种繁荣的皮革业背景下,伊犁人没有理由不去想像明天的制革道路是多么的灿烂。(张静)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