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2005化纤工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论坛开得务实,议题切中当前行业发展之时弊。论坛围绕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并将加强环境治理,进行绿色生产,提升到事关中国化纤工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高度,指出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化纤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化纤原料大多来自石油及石油衍生物,而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平衡石油资源有限供给和石化原料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与会专家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料结构,从采用不可再生的石油转化为采用可再生的生物原料进行生产,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积极通过绿色产品路线,以可再生的天然植物作为原料来生产化纤产品,为业界所关注。
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常务理事金离尘介绍,玉米或其他含有淀粉的植物,经水解糖化生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经过不同系列的生物酶发酵,通过不同代谢途径生成乳酸及丙二醇,目前这一绿色工艺路线已实现了工业化。而采用生物发酵法,用玉米生产乙二醇,目前在国内外也已开始了探索性研究。用玉米及其他生物资源生产乙醇的工艺已十分成熟,乙醇通过一步法或二步法可生产乙二醇。这样,乙二醇和丙二醇同样除了采用石油化工产品为基本原料之外,都可采用自然界可再生的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并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如10年前美国杜邦公司就采用玉米为原料,经发酵生产PDO,其成本远低于壳牌公司以石化产品为基础原料生产这种产品。以植物为原料生产化纤产品,可减少对石油依赖的同时,还可减少自然环境的负担。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持相同观点,朱美芳认为,目前具有各种不同性能的化纤已成为当今国际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21世纪新型化学纤维需要克服传统化纤的三个致命弱点:一是依赖日益有限的石油资源,二是污染环境,三是化纤制品舒适性逊色于天然纤维。由此,化纤工业对新型纤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是取材于农、林、牧等天然资源而不过度依赖石油;二是生产过程必须清洁化,符合环保要求;三是具有人体保健功能,穿着舒适。
化学纤维在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中已占到60%以上,它在人类生活中占据并将继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化纤生产过程中,有些产品由于大量使用酸和碱,最终产生硫磺、硫酸、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有些则是所用溶剂、介质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化纤生产污染环境的另一种表现是化纤产品本身的不可降解性,特别是合成纤维,其废弃物回收成本高,燃烧后污染空气,废弃后不易降解,造成土质恶化。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张凌清在论坛上谈到,我国化纤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的压力不断加大,旧有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环保要求,急需采用新的与环境友善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入手,全面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管理,走清洁生产之路。真正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鼓励企业采用化纤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化纤新品种、新技术。
与会专家告诉记者,所谓绿色生产,就是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还可使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解除资源贫乏和环境污染的困扰,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绿色生产要对包括从原料选取、加工、提炼、产出、使用到报废等全过程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它具有四大特点:首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次重在预防,三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专家们认为,化纤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可从使用绿色原料开始,纤维素纤维、甲壳素纤维、PHA(生物可降解聚酯纤维)、PLA(聚乳酸纤维)以及蜘蛛丝、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蚕蛹蛋白纤维、海藻纤维、淀粉微纤等新型绿色纤维,都可充当化纤生产合格的绿色原料。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的共同行动。论坛上,专家们从三个方面谈了如何使我国化纤工业的绿色生产有法可依。
首先需要相应体制的制约。大部分化纤企业长期在增量降效的环境中生存,因此一时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个惯性思维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建立综合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指标体系。只有建立这样的体系并将其纳入对相关部门的考核,才能切实扭转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地区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发展步入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需要政策引导。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形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研制开发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重大节能、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再次需要完善法规体系。亟待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制度,使循环经济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