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正成为中美、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虽然商务部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总体环境趋好,但是由于欧美陆续展开的特保行动,中国的部分相关企业已经蒙受打击和损失。媒体也开始给这样的境况冠以“噩梦”的称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做一个反方向的思考,那就是: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是否犯了方向性错误?是否太过专注于国际市场?是否太热衷于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做裤子?
正是由于我们太过专注于国际市场,致使入世谈判中关于纺织品的条款异常苛刻。
本来,国际贸易中出现争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反制手段只有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但是这样的规则到了中国入世的时候,竟然横生枝节。中国入世法律文件规定,如果中国纺织品对其他世贸成员造成损害,其他成员不但可以依照正常的世贸规则对中国企业进行两反一保,还加了一条严厉的特别保障措施(特保)。这样的条款,使得中国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
正是由于我们太过专注于国际市场,致使部分中国企业在预测2005年纺织品配额在全球范围内取消后的前景时失去理智。
从2003年开始,中国纺织业开始大兴土木、大干快上,纺织业扩张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据统计,仅2003年,中国国内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2004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超过144%,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到了2004年4月,投资增长额依然高达86%。这样一种近乎疯狂的扩张速度,引起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忧虑,并纷纷发出警告和劝诫。但是,对2005年1月1日的极度向往,已经使整个纺织品行业亢奋起来,没有多少人理会专家学者的告诫。其结果,2005年头三个月过后,来自美、欧的大棒接二连三地打了过来。
正是由于太过专注于国际市场,致使中国纺织业沦为“国际民工”,国际品牌之路更是步履维艰。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有关研究表明,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在纺织业的国际化分工中,中国企业的地位,正好处在这个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赚取的是最少的那一部分加工费。正因为如此,不但中国纺织业,更多的中国企业被舆论、被专家学者比喻为国际化的产业链上的“国际民工”。
由于不甘心自己的“民工”地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个国际品牌之路,希望中国纺织业奋勇向前,在国际市场树立起属于中国的品牌。但是,各方面的信息显示,走这条路非常困难。纯粹生产型企业认为品牌遥不可及,没有动力去发展;做贴牌的企业只满足于生产产品,不去经营商品;国内著名品牌企业也无力走向国际。
有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服装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60%以上。依赖愈深、受伤愈重,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过度关注和依赖,应该算作一个方向性错误,最后不得不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代价。
难道就这样的坐困愁城?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