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新疆,今年棉花总产量可能达到180万吨,但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调查统计,目前新疆境内各种棉花加工厂的数量已有820家,加工能力高达560万吨。在312国道沿线呼图壁县至玛纳斯县之间不到
这种状况不仅新疆存在,国内其他棉区大都如此。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棉花产量在700万吨左右,但棉花加工能力却是总产量的2倍以上,低档次、小规模、简陋的轧花厂星罗棋布。
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不仅加剧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更重要的是致使棉花质量下降。几年前,新疆阿克苏地区只有不到100家轧花厂,今年已增加到192个。阿克苏地区工商局党组书记魏洮说,由于棉花加工能力过剩,企业互相争资源,尤其在棉花歉收的年份,棉花收购不顾质量的现象更加严重,致使新疆棉花多年来创下的优质信誉严重损毁。部分棉花收购企业和经销商不管棉花等级和品质,只要是棉花就收,致使棉花混等混级、等级虚高现象严重。
棉花质量严重下降使运到内地的棉花又被遣返回疆,极大地影响了新疆棉花的声誉。去年就有不少销往上海的棉花遭到质量投诉,有些内地用户还拿着阿克苏的棉花找到地区领导抨击新疆棉花质量。一家纺织企业的经营者反映,新疆的棉花过去在内地作为“细粮”使用,但在过去的两年中,一下子就把新疆棉花的牌子给砸了。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局长路伟透露,这两年由于新疆棉花的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索赔每年都不下3000万元。他说,这一数据反映的质量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
虽然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各方的警觉,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加上棉花加工企业的审批权这两年下放到地州一级,新疆各棉区新建各类轧花厂仍在不断出现。去年仅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就新建了19家轧花厂,围绕着附近的喀什和阿克苏棉区一字摆开,而这个位于中吉边境地区的自治州基本不产棉花,致使这两个地区去年的棉花资源大量外流。为了阻止棉花外流,喀什和阿克苏地区各县今年普遍设置关卡,禁止棉花出境。此举虽然有效,但却有悖于不得设卡限制棉花购销活动的国家政策。
去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急剧下跌,大大挤压了棉花收购的利润空间,使不少轧花企业陆续退出棉花收购。不少业内人士曾乐观地认为,这一无序竞争的局面可能会有所改观,但今年新棉收购中再次出现哄抢棉花资源的局面却否定了这种预测。这也证明,仅靠市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无序的局面,还需国家从政策上实行优胜劣汰、宽严结合的差别待遇,用提高设备、技术、标准和产品档次等方式,实行强制性产业升级换代,抬高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借此淘汰一批规模小、设备差的轧花企业。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在5年内完成棉花检验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体制的变革,这些方面都将与国际通行的做法接轨。此次改革将改变原先棉花加工企业自行检验、自行标注质量标识的做法,变为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由纤维检验机构在加工环节就依法免费提供逐包取样、每包必检的公证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次改革相匹配的棉花包型也将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际通行的
这一系列措施,无疑会让目前对棉花收购环节无序竞争深表忧虑的人士欢欣鼓舞。他们认为,对我国数量众多、规模偏小的小型棉花加工企业来说,更换大型打包机等设备和改造加工技术条件的一次性投入较大,仅一台400吨压力的大型打包机就达200多万元,在棉花收购环节的利润空间日益减少的趋势下,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市场风险可想而知,我国特别是新疆的棉花产业可能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从目前公布的改革方案看,棉检体制改革将带来的冲击可能将不仅仅在技术方面,虽说棉花产业会出现新一轮的“洗牌”还为时过早,但相关的措施将抬高进入棉花加工行业的门槛也是众多小轧花厂不得不面临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