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针织行业发展较晚,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纺织行业的不断扩大,我国针织行业也迅猛发展,是纺织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逐渐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针织产品由原来内衣产品发展到丰富的各类针织服装产品,包括运动衣、T恤、休闲装等。还包括毛针织产品和用在家用纺织品上的经编织物。
针织行业总体发展迅猛
近几年来,针织行业总体生产、经营良好,产能和效益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针织行业自1999年摆脱全行业亏损后,经济运行逐年向好。下表是1999年—2004年规模以上针织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情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到22.24%,而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55.57%。
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1999年达到7684.67亿美元,到2004年已经超过1500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5.95%。针织工业总产值比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增幅高6.29个百分点。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工业总产值(亿元) 514.2 610.29 671.19 855.27 1039.38 1403.22
销售收入(亿元) 458.41 561.91 614.82 792.55 988.86 1329.18
利润总额(亿元) 5.72 16.03 18.58 29.85 36.48 52.15
销售利润率(%) 1.25 2.85 3.02 3.77 3.69 3.92
而我国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的出口也同针织行业的发展相同,近几年来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出口不断增长。 1999年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出口127亿美元,2000年为147亿美元,2001年为148亿美元,2002年为180亿美元,2003年为232亿美元,2004年288亿美元。这几年来我国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出口年均增长17.79%,2004年比1999年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出口翻了一翻还多。
据我国海关统计,今年1-8月我国针织织物和针织服装出口210.80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0%。其中针织织物出口22.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3%;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188.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7%。
我国针织织物档次在提高
我国针织织物从1999年到今年,出口高速增长,年均增长幅度在25%左右,只是近两年增幅有些回落。而同期我国针织织物进口增长较慢,增幅远低于出口增幅。这说明我国在针织织物的发展上,正逐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品种、品质、档次上不断提高,部分满足了我国快速增长的对高档针织面料内部需求和国际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使得我国对国际上高档面料的需求有所减弱,促使我国进口针织面料增长趋缓。
我国针织面料在1999年出口价格每公斤大约3.16美元,而到今年1-8月我国出口针织面料价格已经上升到3.87美元/公斤,增长了0.71美元。证明我国针织面料在质量、档次、品牌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出口美欧增长平稳略快
目前我国针织面料已经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近几年出口快速而平稳的发展。今年,虽然有取消配额的利好因素,但随着我国近几年的针织面料的快速发展,今年增幅并没有呈特殊高位,增幅反而比上年略有下降。
然而,随着配额的取消我国针织面料出口美国和欧盟有一个快速增长期。今年1-8月我国针织面料出口美国创汇增长了157%,而出口欧盟创汇增长了58%。
2005年1-8月我国针织面料出口主要到香港市场,香港是我国针织面料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占到我国针织面料出口创汇市场的近50%。我国出口针织面料到其余市场比较分散,除香港外,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的就有31个市场。其中前十位市场分别包括香港、越南、欧盟、柬埔寨、美国、孟加拉国、澳门、斯里兰卡、菲律宾、阿联酋。下表是我国针织面料1-8月出口情况:
国别地区 数量(吨) 金额(万美元) 数量同比(%) 金额同比(%)
香港 299786 117053 1.00 9.47
越南 21407 8996 11.28 11.25
欧盟 18337 7952 46.29 57.96
柬埔寨 18477 7873 25.72 29.33
美国 17517 7308 170.97 157.39
孟加拉国 17237 6232 4.38 8.65
澳门 13358 6040 -10.85 -6.13
斯里兰卡 9625 5253 12.16 25.97
菲律宾 10862 4594 35.09 65.57
阿联酋 13240 4419 41.32 34.00
今年,美欧不断对我纺织出口进行设限,但到目前为止我国针织面料还未受到设限的影响。在我与欧盟6月达成的自我设限协议中的十项设限产品中,并不包括针织布。而美国纺织组织虽然在2004年11月19日就提出要对我针织布(222类)进行设限,但经过了四次延期后,美国纺织品协议委员会(CITA)要到今年11月30日才能决定对我针织布(222类)是否设限。
据美国海关统计,今年1-8月美国共进口针织布(222类)达到8.84万吨,金额为4.82亿美元。而从我国进口975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仅占其进口的市场的11%;金额是4096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占进口市场的8%。因此,我国针织布出口到美国增长并不算快,所占比重也不算大。
棉型针织布国际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追求时尚的潮流,以及美欧市场对棉制T恤衫等需求强劲,棉型针织布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我国出口的针织面料也多以棉型针织布为主。但由于原料价格的不断波动,尤其是棉花价格和化纤原料石油的价格一路飚升,使得出口化纤针织布增幅比棉型针织布略高。
从2005年1-8月我国针织布出口看,棉型针织布共出口32.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34%,占针织布出口的54%;而化纤针织布出口24.17万吨,同比增长20.18%。棉型针织布共出口创汇13.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3%,占针织布出口创汇的57%;化纤针织布出口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85%。从价格上看,棉型针织布1-8月出口平均价为每吨4088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1%。而化纤针织布1-8月出口平均价是每吨3406美元,比棉型针织布每吨少682美元,比上年同期略增加6.56%。
化纤针织布国内市场进口多
我国对高档针织面料需求强劲,尤其是在化纤针织面料上,国际上有很多化纤针织面料在其舒适性、功能性与差别性都比我国生产化纤针织面料水平要高,因此化纤针织布成为了我国市场进口的主流产品。但由于原料价格的不断波动,尤其是化纤原料石油的价格一路飚升,使得我进口口化纤针织价格增长略高。
从2005年1-8月我国针织布进口看,化纤针织布共进口13.48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7.83%,占针织布进口的45%;而棉型针织布进口12.91万吨,同比增长10.59%。化纤针织布共进口用汇5.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1%,占针织布进口用汇的47%;棉型针织布进口3.81亿美元,同比增长9.51%。
从价格上看,化纤针织布1-8月进口平均价为每吨4379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7%。而棉型针织布1-8月进口平均价是每吨3232美元,比化纤针织布每吨少1147美元,比上年同期略下降0.92%。
出口具有地域集群特点
我国针织面料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和集群特点。全国针织生产能力和销售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广东省,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五省一市是针织行业高度发达地区。我国针织行业已经在沿海省市形成了以织造、染整、成衣加工配套的生产体系和原料供应、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因此,我国在针织面料出口上也具有地域集中性和集群优势性。2005年1-8月我国针织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也是这五省一市。出口创汇占整个针织面料出口的98%,而广东省就占了56%。下图是这五省一市出口针织布创汇所占份额情况。
广东省:今年1-8月出口针织布数量为33.0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创汇为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86%;平均价格是每吨3894美元,同比增长8.36%。
今年1-8月出口棉型针织布数量为26.2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创汇为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平均价格是每吨3863美元,同比增长6.93%。
江苏省:针织布出口数量为11.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14%,创汇为4.56亿美元,同比上升13.16%;平均价格是每吨4071美元,同比增长2.78%。
棉型针织布出口数量为3.7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35%,创汇为1.93亿美元,同比上升7.95%;平均价格是每吨5123美元,同比下降1.35%。
浙江省:针织布出口数量为9.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9.24%,创汇为3.27亿美元,同比上升54.93%;平均价格是每吨3369美元,同比下降2.6%。
棉型针织布出口数量为0.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05%,创汇为0.48亿美元,同比上升17.94%;平均价格是每吨5113美元,同比增长2.4%。
上海市:针织布出口数量为2.8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4.05%,创汇为1.24亿美元,同比上升21.84%;平均价格是每吨4311美元,同比增长6.68%。
棉型针织布出口数量为0.7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4.22%,创汇为0.39亿美元,同比上升14.77%;平均价格是每吨5047美元,同比增长0.6%。
福建省:针织布出口数量为1.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85%,创汇为0.51亿美元,同比上升23.89%;平均价格是每吨4094美元,同比增长13.61%。
棉型针织布出口数量为0.2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1.54%,创汇为0.13亿美元,同比上升22.53%;平均价格是每吨4549美元,同比增长0.89%。
山东省:针织布出口数量为1.0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6.13%,创汇为0.43亿美元,同比上升36.51%;平均价格是每吨4287美元,同比增长8.33%。
棉型针织布出口数量为0.2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创汇为958万美元,同比上升13.11%;平均价格是每吨3970美元,同比下降4.11%。
进口用汇八省市超千万
我国针织面料的进口与生产密切相关,进口地域分布仍然明显。2005年1-8月我国针织面料进口用汇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是七省一市。其中辽宁省和海南省新加入的,其余仍是粤、鲁、沪、江、浙、闽这五省一市。这八省市进口用汇占整个针织面料进口的97%,而广东省就占了41%。下图是这七省一市出口针织布创汇所占份额情况。
广东省:今年1-8月进口针织布数量为20.22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5.73%;用汇为5.20亿美元,同比下降0.8%;平均价格是每吨2564美元,同比增长5.33%。
今年1-8月进口化纤针织布数量为8.07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6.98%;用汇为1.98亿美元,同比下降9.26%;平均价格是每吨2449美元,同比增长9.38%。
山东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4.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02%,用汇为2.69亿美元,同比上升1.12%;平均价格是每吨6193美元,同比下降1.9%。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1.96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09%,用汇为1.25亿美元,同比上升1.39%;平均价格是每吨6366美元,同比增长1.59%。
上海市:针织布进口数量为1.27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47%,用汇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32%;平均价格是每吨10863美元,同比增长3.32%。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7522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3%,用汇为8105万美元,同比增长8.38%;平均价格是每吨10775美元,同比增长4.16%。
江苏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1.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4%,用汇为1.31亿美元,同比上升22.31%;平均价格是每吨9759美元,同比增长12.83%。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7291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73%,用汇为7743万美元,同比上升38.96%;平均价格是每吨10620美元,同比增长22.21%。
浙江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0.7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1%,用汇为0.61亿美元,同比上升30.24%;平均价格是每吨7931美元,同比增长17.13%。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561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5.98%,用汇为4398万美元,同比上升29.78%;平均价格是每吨7835美元,同比增长22.8%。
辽宁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0.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9%,用汇为0.56亿美元,同比上升1.24%;平均价格是每吨10724美元,同比下降0.65%。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2530吨,比上年同期下降9.649%,用汇为2604万美元,同比下降8.81%;平均价格是每吨10293美元,同比增长0.88%。
福建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0.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26%,用汇为0.29亿美元,同比上升16.72%;平均价格是每吨4045美元,同比增长8%。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447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31%,用汇为1886万美元,同比上升24.33%;平均价格是每吨4211美元,同比增长9.64%。
海南省:针织布进口数量为391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2.17%,用汇为0.10亿美元,同比上升131.04%;平均价格是每吨26113美元,同比下降0.5%。
化纤针织布进口数量为9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0164%,用汇为189万美元,同比上升143295%;平均价格是每吨20099美元,同比增长374.06%。
出口一般贸易比重增长快
我国针织面料出口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为主。而近几年随着我国针织面料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增长非常快。在1999年我国针织面料出口创汇一般贸易方式仅占18%,而到今年8月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创汇就占到46%,五年来比重增长非常快。我国针织布出口结构正趋于合理。
2005年1-8月我国针织布出口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27.14万吨,同比下降4.24%;金额为11.01亿美元,占针织布出口的48%,同比增长3.16%。
其中:棉型针织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1.46万吨,同比下降3.15%;金额为8.5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
1-8月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8.00万吨,同比上升27.94%;金额为10.84亿美元,同比上升31.44%。
其中:棉型针织布一般贸易出口7.84万吨,同比增长23.62%;金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12%。
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5.04万吨,同比增长26.88%;金额1.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27%。
其中:棉型针织布来料加工贸易出口3.47万吨,同比增长29.39%;金额为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7.17%。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