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辅料面料 > 正文
棉纺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辅料面料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编者语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对上,棉纺织工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1亿棉农的稳定,同时,棉纱、坯布的质量又直接作用到针织面料,梭织面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纺、服装和纺机纺器等行业,在这条产业链上,棉纺织行业牵一发而动全局,影响重大。

  近20年来,棉纺织行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结构调整,重组兼并之后,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信息化建设,以及国际合作等多项途径,产业活力不断显现,竞争力持续增强,在稳定纺织工业的基础发展,提高出口创汇,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棉纺织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中,重新找到了市场空间,并越来越显示出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中国纺织报》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产业不同时期的变迁,为业界提供第一手资讯。

  基础产业优势突出

  20年来,中国棉纺织行业在充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棉纺织行业在资源、成本、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棉纺织行业正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到1986年末,棉纺工业的总产值平均递增8.1%,从1978年至今,8年为国家提供总积累551.77亿元。新增棉锭840万锭。新增布机20.36万台,年均增加5亿米。1986年生产纱22 13万件,生产布164亿米,居世界首位。1986年全国纺织品出口创汇64.8亿美元,成为纺织业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六五”期间成绩突出。这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00万锭,为前31年平均每年增长能力的2.42倍。到1986年底,棉纺能力已经达2400万件以上,全国棉纱总产量已经达到2100万件,接近“七五”规定的1990 年的指标。

  人均纤维拥有量提高。到1991年,我国人均纤维拥有量已经从1985年的4.23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5.6公斤,棉纺织产能不断提高。人均纤维拥有量增加。到2002年,全国纤维比重已经达到30%左右。我国棉纺织行业正呈现出巨大的竞争力。

  高档产品水平增加。199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800万吨。精梳纱比重由1978年的7.25 %提高到14.5%,无梭布比重由1.2%提高到15.3%,无结头纱比重从0.02%提高到10%。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成立。1995年3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成立。10年来,协会在服务企业,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品开发以及信息化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巨大需求推动产能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棉纱线产量由2000年的660万吨提高到1120万吨,年均增长14.1%;坯布产量由2000年的277亿米,提高到2004年的420亿米,年均增长11%。色织布、牛仔布的产量由2000年31.74亿米,提高到2004年42亿米,年均增长7.3%;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由200 0年的161.49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312.26亿美元,年均增长18%,占全行业出口总量的1/3;全行业产能、出口创汇都保持快速发展。

  产业持续保持健康发展。2005年上半年全国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222.6亿元,同比增长 28.5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0.1%,为61.2亿元。利润率高于2004年同期2.21%。2000年的产销率为97.27%,2004年提高到97.78%,证明棉纺行业产业发展是健康的。结构调整轻装竞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棉纺织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是在满足人民对衣着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行业连续几年出现亏损。棉花原料不足,1997年中央提出在纺织行业进行压锭调整减员分流,棉纺织行业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调整拉开序幕。

  江苏在80年代就提出控制能力。1987年3月,江苏提出控制棉纺生产能力三条措施:增加纱锭,须经省计委、省纺织局审查同意后报国家计委、纺织部批准;对在建项目进行逐个清理,可下则下,能缓则缓;未建项目,一律停上。

  我国棉纺能力快速增长。到1990年底,我国已拥有3900万纱锭,大大突破了“七五”规划原定的256 5万锭的规模,约1000万锭的棉纺生产能力放空。根据国务院产业政策,纺织工业部决定对棉纺等行业生产能力进行控制。

  纺织工业部提出调整目标。1991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织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锭,1993~1994年每年压缩100万锭。

  原料供需矛盾突出。1993年棉花年度显示,全国棉花缺口2500万担,这意味着全国棉纺织业的600万锭面临无米之炊,有20%左右的棉纺企业由于原料不足将被迫关停。

  以棉纺压锭调整为主线。199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并在棉纺织行业全面推行压锭、调整、减员政策。

  国内最大的棉纺细纱机生产厂家关车。1997年10月21日,我国最大的棉纺细纱机生产厂家,山西经纬纺机17条棉纺细纱机生产线停止生产投料。棉纺压锭,首先解决设备制造源头,随后,上海二纺机等国内生产细纱机的国有企业纷纷关机。

  纺织行业压锭全面展开。1998年1月23日,上海砸碎首批12万枚旧棉纺锭,敲响纺织行业压锭调整第一锤,全国压锭工作全面展开。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纺织调整。1998年参加“两会”的各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对纺织压锭给予政策扶持。山西政府提出要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江苏省为下岗职工筑起三道保障线;浙江省在调整中为纺织企业走出困境提供通道;无锡市出台政策支持纺织调高调优;太原市政府积极帮助调整企业等……全国的压锭工作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中有序进行。

  棉纺板块成功重组。2000年7月21日中纺机棉纺板块成功重组,经纬纺机1.8亿增股上市,融资12. 4亿多元。这是国有控股企业机制转变的重大突破。

  两年调整成绩显著。经过两年的压锭调整,到1999年,棉纺行业淘汰904万锭落后能力,行业1/3的装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棉纺织行业发展有了可靠的技术装备作保证。

  棉纺织行业提出“十五”计划。2000年,完成结构调整后的棉纺织行业提出“十五”发展规划:行业的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要分别从28%、24%提高到50%和40%;将大力发展气流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增加先进的清梳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的使用比例,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成为棉纺织行业“十五”发展主旋律。多元发展提速升级

  经过1998年大规模的压锭调整后,棉纺织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国有比重大幅度下降,80年代以前的落后生产能力基本淘汰,90年代的先进设备占到全部设备的三分之一,轻装后的棉纺织行业开始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能培训,创新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冲刺。

  国际合作日益扩大。调整后的棉纺织行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从1999年到200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连续举办4届中国国际棉纺织大会,就加快产业调整,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棉纺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新产品开发方兴未艾。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动下,棉纺织行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显现出极大的活力。棉纺原料的应用领域更加宽泛,在天然纤维里已经开始使用天然彩色棉纤维、纺前染色棉纤维、苎麻脱胶纤维、黄麻工艺纤维、亚麻工艺纤维、特种动物毛等;在化学短纤维里,溶剂纺粘胶纤维、高湿模量粘胶纤维(莫代尔)、导湿短纤维、热致伸长纤维、大豆蛋白改性纤维、芳纶短纤维、竹浆粘胶纤维,还有差别化纤维的应用等等均是棉纺织企业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为下游面料提升产品附加值做了有益而有效的探索。

  浙江棉纺织行业产品特色突出。形成天丝纯纺与混纺系列,莫代尔与细旦涤纶系列,大豆蛋白纤维与棉毛丝等混纺系列,天然彩棉和天丝罗布麻混纺系列等开发能力,浙江在新纤维应用领域已经形成鲜明的区域特点。

  棉纺织业技术进步水平提高。经过几年的调整,棉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得明显效果。精梳纱比重由2000年的20.63%,提高到2004年的23.8%,无结纱比重由2000年的45.12%提高到2004年的58.36 %,无梭布的比重由2000年的23.51%提高到2004年的50.24%。同时,逐渐改变了产品品种单一状况,多种原料不同配比混纺、多种纱线交并交织,各种组织变化和各类大小提花织物不断涌现,棉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新型装备大幅增加。几年来棉纺织行业技术改造投入660亿元以上,大大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全行业9 0年代末生产的棉纺设备由2000年的31.66%,提高到2004年的55%,其中,清梳联合机的配备由2000年占总纱锭数的29.1%,提高到2004年的37.3%,自动络筒机的比重由2000年的32.06%,提高到200 4年的45.45%;精梳机由2000年的1.33万台,提高到2004年的2万台以上;织造设备中,无梭织机的比重由2000年的9.29%,提高到2004年的25.37%;色织行业无梭化率较高,达到65%左右,配套的筒子染纱设备在50%左右。产业技术优势不断增强。

  融资能力显著提高。2003年棉纺行业投资总额达271亿元,到2004年实际完成投资近335亿元,同比增幅23.55%,占纺织全行业投资的28.37%。在自由贸易的主流下,在内需及出口的拉动下,中国棉纺织行业成功地把握住了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棉纺色纱开发基地。几年来,在棉纺织企业的努力下,棉纺色织企业多个开发基地建立。新产品开发体系日渐成熟。2004年宁波百隆特种纺织品公司获国家级棉色纱开发基地称号,成为色织行业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棉纺织行业掀起技术热潮。2003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举行了中断10年的全国细纱操作大赛,在全国棉纺织行业激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岗、练兵、学技术的热潮,一批优秀的操作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2005年,全国棉纺细纱知识大赛也同样得到了业内的热烈响应,全行业再次掀起了岗位练兵的高潮。

  棉纺织行业投资预警系统启动。为了更好地规范行业行为,实现行业良性发展,2004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启动投资预警系统,引起棉纺织企业的充分关注。

  中国国际纱线展北京开幕。连续两届中国国际纱线展的举行,即检验了我国棉纺织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的使用等方面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和取得的成绩,也使更多的参展企业打开了眼界,看到了自己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本报举办首届纱线高峰论坛受关注。2005年3月,由本报主办的“马佐里(东台)杯首届纱线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业界的200家棉纺、印染、纺机的生产厂家到会,共同探讨发展新兴技术,发展新型产品,提高印染产品水平,加快技术进步议题。

  棉纺织竞争力20强企业脱颖而出。2005年,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0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发布会”举行,参加竞争力测评的共有4000家企业,最终,纺织八大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出炉,棉纺织行业20家企业榜上有名。

  出口创汇增长显示行业竞争力。2000年我国棉纺织品和棉制服装出口161.49亿美元,到2004年提高到312.26亿美元,年均增长18%;年净创汇由2000年的126.64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261.6 9亿美元,年均增长19.90%。纱线出口由2000年的21.01万吨,提高到2004年的43.12万吨,年均增长19.7%,棉织物出口由2000年的26.69亿米,提高到2004年的47.92亿米,年平均增长10.10%。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来源:中国纺织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