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的服装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相对来讲,纺织服装行业更多的可以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包括棉纺、毛纺、丝绸、化纤、印染、麻纺、针织、服装等细分产业,所以纺织服装业历来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从而得以迅猛发展。虽然9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行业结构调整、纺织服装行业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国际纺织服装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纺织服装行业逐渐陷入困境,1996年经济效益跌到谷底;但是1994年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
而这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纺织服装行业大力进行行业结构调整,终于在1999年全行业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开始盈利,走出了一个缓慢的上升通道,行业景气日益回升;并在2003年就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出口国。单就2005年上半年来看,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6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104.7亿美元,增长27.8%,进口16.4亿美元,增长4.1%;1~6月累计进出口585.3亿美元;其中出口503.5亿美元,增长21%,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4.7%,出口额已经接近2000年全年的出口总水平;进口8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
而且,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个服装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与今年年初纷纷取消了配额制,为我国企业更好的利用成本优势增加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同时,作为一个人口为13亿的大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本身庞大的市场也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然而,在大好形势下,纺织服装行业也正在经历着几个尴尬:
1.配额制取消,却频频遭遇反倾销。虽然国外市场逐渐取消了配额制度,但是美国和欧盟国家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纷纷利用反倾销、特殊保护条款等方式,对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加以限制,使得我国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2.出口增加,附加值却太低。我国服装加工出口占世界50%,2005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但是,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中,95%是价值较低的加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太低,整个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基本主要依靠自己的成本优势,缺乏自己的国际级品牌
3.国内市场成熟,但是对于出口依赖度依然很高。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日渐扩大,消费总量已占世界20%;但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对于出口的依赖度仍然在50%以上,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服装市场却为国外服装巨头以各种形式所控制;这同样由于国内知名品牌的缺乏以及服装质量和理念的问题,在质量上国内企业跟不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纺织服装业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与困难。如何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已成为行业的头等大事。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实现纺织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后配额时代必然加剧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在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必然带动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配额制度的取消将为世界纺织服装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科技水平就成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包括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的管理营销手段,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其它行业相比,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补货周期较长,所以基本上是基于预测生产;然而随着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增强,纺织服装流行趋势的变化越来越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相应的加快,需求越来越难以预测。可以说,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最快的响应消费者的需要,就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致胜的关键之道,而信息技术恰恰提供了这个可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还可以改善库存管理降低资金占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说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是纺织服装行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历史
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信息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其应用的历史却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其历史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主要为监测系统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取得成果不多,却起到了计算机应用启蒙的作用,播下了信息化的种子。
2.应用推广阶段(1986-1995):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推动下,企业兴起的计算机技术普及和推广的热潮,对管理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限于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应用领域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更深入地分析,由于缺乏先进的成熟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需求不明确,总体规划未受重视,许多项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转变阶段(1996-2000):这一阶段主要是ERP概念的引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虽然ERP项目的实施还集中在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应用的水平比较低;而电子商务更是昙花一现;但是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使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4.发展阶段(2001至今):在2000年纺织全行业整体扭亏之后,尤其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九五”期间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家用纺织品)、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根据不完全估计,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如黑龙江龙涤集团对ORACLE系统的应用、美特斯邦威集团自主开发的ERP管理系统、保定天鹅化纤对金蝶K3系统的应用、Intentia服装解决方案在常州蕴尔芬公司的使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2005年的新趋势:作为配额制取消的第一年,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更多的参与了国外竞争,不论是基于国外客户的要求,还是国内企业的自主需求,企业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掌握需求信息以及加强供应链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于SCM、CRM的投入。
我国纺织服装业信息化的现状
从纺织服装行业整个扭亏为赢之后,经过数年的积累,很多年销售额五千万以上的企业逐渐涌现了出来;而产品异质性的缺乏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使得纺织服装企业自主的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造成了纺织服装业信息化的第二次热潮。但是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信息化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着很多问题:
1.信息孤岛。虽然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基本的ERP应用,但是由于技术等客观原因,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其进销存、财务、CAD/CAM软件都来自不同的公司,遵循着不同的技术规范,而大多企业都没有进行更为重要的子系统整合,大大限制了信息系统的应用。
2.信息化利用层次比较低。由于缺乏整合和后续开发,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层次比较低,很多为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电子化;虽然很多企业利用POS系统收集了一些实时数据,但是对于利用实时数据实现更为重要的预测、计划、补货等功能,很多企业还处于起步较短。
3.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缺乏。虽然多年的信息化过程培养了很多信息化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纺织服装业的特殊性,既懂得纺织服装企业的业务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技术人员还是比较少;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甚至人员的流失和缺乏造成了很多信息系统实施的失败。
4.缺乏适合纺织服装业特点的行业化产品。虽然有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功案例,但是大多企业自身特色比较强,而通用性和可推广性比较差;而很多国外行业软件虽然先进成熟,但是一方面软件昂贵实施成本高,另一方面很多特点不能适用我国企业的自身特点。相对于国外公司,我国的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比较小,虽然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比较高,但是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差。然而我国的中小服装企业数目众多,总体上看其市场颇为庞大,信息系统开发商应该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尽快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行业版本,更为高效的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推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