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纺企通过在越南等地建厂“曲线出口”,专家指出纺织业取道东盟风险仍不小
面对欧美国家频繁启动保护措施和设立贸易壁垒,一些纺织企业正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种优惠条件加快“走出去” 步伐,在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投资建厂以实现“曲线出口”。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贸易保护的多变性、投资环境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纺织业掀起的“东盟热”背后暗藏诸多隐忧。
纺企纷纷借道东盟以规避摩擦
2005年中美、中欧之间围绕纺织品的贸易摩擦接二连三,为了绕过壁垒,不少专家给陷入困境的纺织企业支招: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纺织业存在互补关系,不少东盟国家也把纺织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发展纺织品加工业,可以有效规避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
目前,这种取道东盟“曲线出口”的做法正在被企业纷纷采用。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8月底,中国在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地投资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相当部分是纺织品企业。
海外“避风”也非万全之策
广西社科院东盟问题专家古小松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如今频遭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中国,就是外贸快速增长的东盟国家未来的样本。如果我国纺织企业不在产业升级和实施品牌战略上下功夫,而把精力放在‘东躲西移’寻找生存空间,最后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地点遭到同样的封杀。
事实上,欧美设置贸易壁垒的对象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东盟国家也同样可能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阻击”。我国纺织企业在海外寻求“避风港”的意图一旦被发达国家识破,投资所在国必然也会遭到反倾销等手段的指控。比如2005年夏天,欧盟分别对中国生产的劳保鞋和部分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其中皮鞋涉案金额高达7亿多欧元,涉案企业1200家。正当我国企业寄希望于在东盟投资建厂“曲线出口”的时候,接受产业转移最多的越南最近也被欧盟委员会列为反倾销调查的对象,令不少打算在越南大干一场的中国鞋企措手不及,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准备把工厂低价盘出去。
极易遭受当地贸易保护政策排斥
另一方面,大部分东盟国家欢迎投资的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对蜂拥而至的我国原料加工型企业持观望态度,一旦我国纺织企业抢夺了东道国的出口市场或者挤垮了本土企业,便会遭到种种歧视性干扰政策的排斥。
比如,近年来,越南约有30多家汽车组装企业的进口零配件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引起了本土汽车企业的恐慌和打压。越南工业部在对36家企业进行突击性检查后称,仅14家企业达到越南标准。
此外,东盟各国的投资体制、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和劳动力素质等各不相同,有些看似充满商机的“乐土”却是布满危机的“泥潭”。如越南的进口关税政策经常会随着其产业政策的调整或为保护其国内企业利益而变动,而企业在申请投资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除按规定应交付的各种费用外,大量的其他额外收费现象普遍存在。
■专家建议
先合资再独资多元化经营
我国纺织企业投资东盟国家时应认真进行调研和市场考察,充分了解其吸收外资的投资环境;为有效规避各种政治法律风险,适应当地环境,应先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方式进入,待时机成熟再采取独资方式经营;为了防止出现欧美国家一制裁就全面堵死出口渠道的局面,应采取“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经营方式,分别在两至三个邻近的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多元化策略把出口风险降到最低。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