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第一年,中国的皮革行业在2005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2006年,结合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中国皮革协会带动着行业、带领着企业一步步走向成熟。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张淑华女士,与她一起对2006年皮革行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
记者:面对我国皮革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协会将如何引导企业调整思路,积极应对?
张淑华:从2005年的形势来看,我国皮革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随着欧盟对我国油鞣革、劳保鞋、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南非、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对我部份皮革制品采取设限措施;2005年上半年国际上对我毛皮制品发起的动物福利壁垒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非关税壁垒不断出现;以及去年7月份人民币小幅升值,国家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可能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等,这些都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要立即调整产品结构,停止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否则企业、行业就可能会遭到市场的残酷惩罚。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备加关注环保、生态、循环经济、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因为这些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类正进入文明生产、规范竞争的时代,产品成本的构成必将更加规范、透明、国际化,我国靠低成本竞争赢得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企业、行业必须从这一时代特点出发,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新企业、小企业,都必须对这个新的时代特点有清醒的认识。
劳动密集型行业始终遵循着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低的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随着我国东南发达地区人工费、电费、环保等产品成本增加因素的不断出现,以及开发西部,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皮革产业的加工基地将会逐步转入这些地区。因此,对于东南发达地区要善于把握这一规律,引导当地企业主动、平稳度过转型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皮革产业。
由于反倾销、特保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以及人民币升值、原辅材料涨价、出口产品压力较大,特别是鞋类产品,预计在2005年会有部份产品回流内销市场,促成内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有可能产生内销市场低价竞争的升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内销市场大有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三农'政策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4亿城市人口及9亿农村人口的市场将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品牌、服务及创新的营销方式来开发、拉动内销市场。
同时,协会也不断总结经验,营造更多的沟通、合作、双赢的机会及平台,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规范经营,千方百计挤入国际中高档市场。
记者:作为协会在发展中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淑华:2005年,中国皮革协会受国家商务部科技司委托,负责编制《皮革及皮革制品(鞋类)出口技术指南》;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鼓励生皮、生毛皮、半成品革、已鞣毛皮进口,限制其出口'政策调整工作;针对国家'取消进口生皮出口半成品革或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政策,兼顾环保和行业利益,积极进行调研并提出修改建议;着手制定《皮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皮革制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组织编制完成《毛皮野生动物(兽类)驯养繁育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协助发改委环资司编纂《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等。一年来,认真完成政府委托的各项行业协调管理工作;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产品标准制定、修订及国际化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行业调研,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及时反映企业呼声,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信任与肯定。
记者:2005年,协会都推出了哪些重要举措以领导行业发展?
张淑华:在2004年工作基础上,协会进一步加强'紧急应对小组'的组织建设,建立了22个地方协会紧急应对工作网络通道。一年来,中国皮革协会紧急应对小组积极应对了西班牙烧鞋、俄罗斯扣鞋、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反裘运动、欧盟对中国鞋类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等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做了大量的协调、应对及服务工作,得到了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自1994年中皮协向全行业推出了证明商标'真皮标志',11年来,'真皮标志'以规范的工作程序,公开、公正、透明的工作作风,在行业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同时得到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同。'真皮标志'已经成为培育品牌、质量自律、公正权威的平台,同时培育出一批'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真皮鞋王'和'真皮衣王'产品,推动了我国皮革行业名牌发展战略的步伐。为使真皮双王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006年真皮双王考核工作已着手进行,并且进行了几点改革:考核内容范围更广,程序更加严格,特别强化了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考核;吸纳各方专家人士参与推荐考核工作,便于交流改进工作以提高社会监督力度;皮具及毛皮产品首次纳入推荐考核工作之列,搭建更高层面的品牌平台;加强与企业对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流与互动,引导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主动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根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立足扩大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继续发挥行业的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出口,鼓励品牌走出去。中皮协一方面致力于把中国国际皮革展、中国国际鞋类展和国际时装及时尚配饰展办成一个集全球交易、展示、信息和人际交流的知名大展;另一方面组织优势企业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鞋业订货会、香港亚太皮革展、俄罗斯国际皮革及毛皮展等国际性专业展览,努力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皮协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行业生产基地建设,十多年来,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这些生产基地无论在产业结构、市场拓展上,还是在品牌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了使各生产基地错落、协调、有序地健康发展,中皮协对成熟的生产基地加大品牌建设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新兴的生产基地的调研和引导工作。2005年9月、10月和12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分别授予桐乡市崇福镇'中国皮草名镇'、肃宁县'中国裘皮之都'、成都市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和重庆市璧山县'中国西部鞋都'荣誉称号。同时,按照《关于授予中国皮革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行业规范》有关规定,对温州'中国鞋都'、海宁'中国皮革之都'、辛集'中国皮革皮衣之都'等特色区域的三年自我评价工作进行了考核,为2006年的复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世界皮革生产和加工中心逐步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我国支援'三农'政策的出台,近年来我国皮革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皮革协会是我国皮革行业惟一的全国性行业组织,代表全行业积极参与了第28届国际皮革师及化学家协会联合会(IULTCS)年会、国际皮业贸易协会年会及亚洲委员会工作会议、第二届世界鞋业大会、国际裘皮大会、意大利普利亚大区'中国的商机'研讨会、第24届国际鞋业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并做了重点发言,为我国皮革行业的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皮革协会本着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加强协会自身组织建设,其中特别强化企业参与意识,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在规划行业发展目标、理事会内容、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建设及活动等方面,积极征询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各项工作更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具指导性和实效性。2005年圆满举行了中国皮革协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或相关活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皮革协会将紧紧围绕'后过渡期'及行业发展的新问题、新考验,认真分析形势,积极探讨出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实现我国皮革行业的成功转型和提升;另一方面本着'沟通、合作、双赢'的宗旨,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皮革业的和谐发展,共享世界皮革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