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国对外开放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经济增长、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仅靠“引进来”是不够的,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求“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没有较大数额的对外投资,没有一批有能力进行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大企业,我们就不能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我们的企业就不能在全球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我们也无法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主动参与并影响国际分工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走出去是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就纺织行业而言,我们倡导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在观念、人才上为国际化做好准备,培育跨国企业。我们要积极引导有条件、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采用资本整合的方式“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国外营销网络,拓展终端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企业通过“走出去”,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跨国企业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加强对拉美、东北亚、东南亚、南撒哈拉地区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去”的步伐和力度。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我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也为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打下了基础。
我国化纤、棉纱、服装等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尽管规模很大,但总体上产业层次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6700万棉纺锭中,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设备占到了50%,即便是90年代的设备也仍处于传统技术范畴,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低。近年来,伴随着纺织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行业的技术构成大幅提高,2004年我国进口纺织设备近48亿美元,国产新型设备销售额也达到了350亿元,高水平装备的投入推动着产业升级,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部分转移投资到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更有优势的国家,因此,“走出去”顺应纺织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走出去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浙江省等,可用于建设开发的土地资源已消耗殆尽。2004年以来全国出现了大面积的用电紧张,浙江省很多地方的纺织企业停四开三、停五开二,对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招工难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如果再继续依靠低成本进行粗放型增长,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走出去开拓国外资源,将国内外各种要素进行统一整合,能降低企业整体经营成本、全面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重视纺织产品出口的同时,重视纺织工业的资本“走出去”也很重要。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比较优势突出的行业,但缺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的企业。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的情况下,培育优秀、强大的纺织企业,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走出去”也是实现国际化的直接方式。应该说,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纺织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有条件成为带动我国纺织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导力量。
走出去是化解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此外,“走出去”还可缓解纺织品国际贸易摩擦。我国纺织品的单件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获取利润的方法是靠大量出口,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非常突出,很多发展中国家视中国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纺织企业更应该主动地“走出去”,在一些享受较多贸易优惠政策的不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