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上海市和重庆市有关部门达成协议,有着73年历史,昔日“上海制造”标志之一的上海三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将整体迁至重庆,上海三毛原有的生产线和技术骨干将输送到重庆,另辟新址生产。
此外,山东如意集团也已收购原重庆海康集团,并计划投入超过40亿元人民币在重庆建设100万锭紧密纺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完成。广东顺德的五家纺织服装企业
也于今年3月签约进驻安徽阜阳“中国中部纺织工业城”。浙江维科集团已规划在江西九江兴建纺织工业园,该工业园由维科集团领衔招商,其上下游厂家也将落户该纺织工业园。
这些情况显示,我国纺织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
产业布局转移加速
统计数据同样表明,虽然在投资增量上中西部地区仍远低于东部地区,但增速上已远远超出东部地区。以今年前2个月我国纺织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例,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同比增长105.7%,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同比增长97.1%。其中,江西、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均获得100%以上的增幅。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淮滨认为,这是成本逼迫下东部地区的理性选择。因为随着沿海地区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当地环境要求的提高,纺织企业要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必然要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
目前,我国80%以上的纺织产业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等地。孙淮滨认为,在纺织业产业链条上,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东部地区则应该抓紧自主创新,在品牌、研发等领域上多做文章。
他认为,这种转移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大背景下政策所鼓励支持的方向。
据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今年十部门下发的《加快纺织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也同样强调要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要求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控制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有无承接这种转移的体制环境和资源条件提出了挑战。目前,不少中西部省区市都在积极做好迎接这种产业转移的准备。如河南提出,要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孙淮滨说,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包括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配套,使纺织业的区域布局更为合理。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应引起重视的是,虽然不少产业的转移属于纺织业存量调整,但更多表现在增量上。这也是造成我国纺织业投资增速仍然较高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2003年我国纺织业投资增长高达80%,其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2004年降至30.18%,2005年前11个月为36.22%,增速仍然偏高。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把纺织业列入了潜在过剩行业。
但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我国纺织业投资增长仍达到38.3%,高于纺织业出口及国内消费的增速。这要求纺织业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在结构调整上下工夫。
纺织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开展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利用,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继续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新的增长点。
孙淮滨认为,目前我国纺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此外,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行业整合应能很好地形成企业的优势互补和梯度转移,提升我国纺织品的附加值,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最终使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
推进产业升级政策加力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发出通知,采取有关政策措施,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纺织业的产业升级速度会呈现加速状态。
推进纺织技术进步,关键是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
当前,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对限制和淘汰类纺织项目,要严格控制,禁止投资;对淘汰类纺织工艺设备,要加快淘汰,禁止转移,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纳入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加大对棉花科研、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优质棉区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和单产水平。
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