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至今,中国的刺绣就是一门闺中绝艺,然而,在苏绣的发源地,10万绣娘云集的苏州,却出现了一位“须眉不让巾帼”的绣男沈德龙,科班出身的他大胆创新,在保持苏绣“精、细、雅、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西洋绘画的观念与技法融入其中,给古老的苏绣吹入清新之风,引领苏绣从传统的民俗工艺跻身世界艺术殿堂。 4月底,在苏州高新区东渚镇的“古吴绣皇”刺绣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艺惊业界的姑苏绣男。面色黧黑、膀阔腰圆的沈德龙一身男子气概,实在令人无法想象其飞针走线的情景。与家学渊源的苏州绣娘相比,沈德龙刺绣纯是半路出家。1990年7月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刺绣研究所。当时,苏州刺绣研究所是国内刺绣的最高殿堂,连厨师都要学刺绣,沈德龙这名新来的大学生自然不能例外,下到车间实习时,第一个任务就是按传统技法学绣一朵玫瑰花。男人的手大,绣花针细,结果一朵玫瑰花绣了两个星期也没绣好。车间老师傅任慧闲鼓励他不要拘泥于传统,想怎么绣就怎么绣。于是沈德龙心生一念:自己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何不发挥这一特长,将西洋绘画的造型、色彩搭配融入东方古老的刺绣,开创出一种前无古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呢?于是大胆提出:“给我一面镜子,自己绣自己”。他以针当笔,以线作颜色,无拘无束在绣绷上挥洒自己的才情和想象。人物肖像绣自古以来都是先用图片打底,沈德龙的这一做法让当时所有的人包括很多高级工艺师都大吃一惊。两个月后,自绣像完成了,在研究所引起了强烈震动,300多人轮流来参观。一些高级工艺师评价道:绣出了人物的整体感,尤其是那沉思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呼之欲出。研究所开始对这名年轻人刮目相看,专门与法国卢浮宫联系,远隔重洋借来凡·高自画像的底片,让沈德龙绣制这幅世界名作。沈德龙不负众望,用针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凡·高这位后印象派大师的风采。《自绣像》、《凡·高绣像》这两幅作品现已被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沈德龙从中深切地感悟出:艺术是互通的,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拘泥于章法,他引用李政道博士的一句话说:“科学需要创新,艺术也需要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出奇迹。” 1990年,沈德龙离开苏州刺绣研究所,自己创办了“沈氏绣坊”,1995年更名为“古吴绣皇刺绣艺术工作室”;1999年正式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古吴绣皇”刺绣品牌商标。目前,“古吴绣皇”培养的专业绣娘不下250名,分别在北京的国贸中心、王府井大饭店和大连等地开设了4家专卖店。其间,沈德龙应邀绣制日本前外相河野阳平肖像,完成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油画杰作《土耳其浴女》,被法国友人收藏,历时5个月完成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肖像,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拉宾夫人。在诸多作品中,沈德龙表达出的那种精致婉约的生活向往和审美情怀,最能打动人心。有一天,沈德龙在苏州十全街的专卖店,走进一家看上去是贵族的法国人,父母一下子购买了2万元的刺绣,他们的大女儿、漂亮的法国姑娘索菲,对沈德龙一见钟情,回国后每天发来一封Email,整整持续了一年。后来这段异国之恋无疾而终,沈德龙现在的太太是位台湾姑娘,两人的结识也是刺绣为媒。如今太太辞去台湾的教师职业,一心一意帮助夫君打理刺绣事业。夫妻俩在北京开办了一家高级刺绣班,专门教授外国驻华机构代表的太太们学习中国刺绣。 姑苏绣男,不仅在苏绣的技法和表现内容上推陈出新,还改变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引入现代营销理念。沈德龙在国内市场,采用“直营”与“加盟”相结合;国外市场实行代理制。目前,“古吴绣皇”已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总代理,对高档作品的数量实行限制,保证其市场品位。用沈德龙的话说,市场宁缺勿滥,“皇帝的女儿”一定要嫁“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