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民间刺绣遍及甘肃庆阳地区农村家庭,其刺绣艺术千百年来与陇东子民生活息息相关,并已成为久负盛名的“庆阳四绝”之一。 六月的陇东,碧涛万顷,瓜果飘香。正在甘肃省西峰市举行的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笔者看到,“十二生肖”的刺绣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蝴蝶”翩翩起舞,活灵活现;“米老鼠迎亲”玲珑可爱,生动活泼……联科绣花网 据当地人介绍,现在的刺绣大军主体是农妇,她们把身边最常见、最丰富的材料,不管是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还是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至人物故事,都作为取材范围,通过一系列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剪绒、打结、锁边、圈金等不同针法和不同工序,形象逼真或是抽象含蓄地把作品一点一点绣制出来,达到出神入化的完美效果。 至今,陇东民间还流传着“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的歌谣。淳朴善良、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自小就会受大人影响而成长为一名刺绣能手。 刺绣种类繁多,取材广泛,品种有服装、座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等,特别是香包最为典型,它作为显示古文化形式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民间美术品,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的原始文化形态。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会相互赠香包,佩香包,香包的种类除十二属相动物外,还有粽子、瓜果、花卉等。 在此间庆阳民俗文化艺术精品展上,刺绣佳品迭出不穷:正宁县展厅中用九十九双刺绣鞋垫拼成,并置以彩灯的“孔雀开屏”惟妙惟肖;在一个透着古色古香的古居里,房内的花床上端庄地座着一位顶着红布的“新娘子”,床上摆满了嫁妆:枕头、被褥、鞋、披肩……所有这些都是刺绣所成;还有用黑、黄、红、白、蓝等颜色线所绣的“喜鹊探梅”…… 据称,庆阳民间刺绣已不仅仅用于美化生活,还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常见的动植物,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精炼细致的针功艺术,可以编织人们对未来的理想,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及顽强勇敢的性格;在裹肚上绣上壁虎,是希望孩子像猛虎一样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