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宏是在沈阳市前不久举行的一次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在有些嘈杂的展会现场,她一身大红色的蒙古族民族服装、精巧娴熟的刺绣技法和淡然恬静的神态,令走过身边的观展者不由得悄下声来,生怕打扰了她的思路、破坏了这份精心营造起来的艺术氛围。
10月11日,记者找到位于沈阳北塔高宏的家。认清了单元号,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才是她家的大门:因为那扇千篇一律的黑色防盗门已经被高宏的几张大红剪纸装点得艺术味儿十足了。
高宏今年48岁,出生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一直到19岁才离开家乡来到沈阳,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靠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剪纸、刺绣,让异乡生活变得丰实而且充满韵味。
问及如何入行,高宏一下子把思绪转到了她的童年。如今年龄在30岁以上的城市人,记忆里一定还多多少少保留着些孩童时过大年、贴窗花的快乐片段。这种传统习俗在内蒙古曾经一样盛行。高宏家里共有兄弟姐妹四个,她是老大。赶上过年过节,全家人都忙着扫除、置备年货等一些年前的准备工作,高宏就带着三个弟弟妹妹剪各式各样的窗花,有时还用饮马的水桶冻些冰坨雕刻冰灯。喜庆的纸花贴上窗,剔透的冰灯亮起来,高宏的童年里有两样东西是十分真切而深刻的,那就是色彩和线条。高宏说,虽然那时候邻居们有的也自己剪些窗花,但都没有她们家孩子剪得好,这还得感谢高宏的姑姑传授技艺,是姑姑用她灵巧的双手、精美的作品把高宏引上了这条民间艺术道路。
从临摹到照着别人的样儿剪,再到自己创新着剪,高宏的剪纸由生涩渐渐驾轻就熟起来,因为她经常把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构思融入剪纸当中,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时候,高宏父母每月的工资也就二三百元钱,家里生活并不宽裕,现实情况让高宏萌生了剪纸赚钱的想法。赶上庙会,高宏积攒了一定时间的剪纸作品竟然可以卖上400多元钱!能贴补点家用、为父母减轻点负担,高宏十分自豪。
来到沈阳后,高宏也曾经走进工厂当过几年工人,但总觉得放不下心爱的剪刀,最终还是回到家里专心致志地研习起这门民间手工艺术。“剪纸讲究的更多的是线条,刺绣则不然,线条、色彩、立体感等方面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这过程中,高宏又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是上午刺绣、下午剪纸,交叉着来,这两样她都爱,哪个也放不下。
20多年自学下来,高宏学会了平针绣、打籽绣、滚边绣、盘金绣等十七八种刺绣针法。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创作源泉,产生创作灵感,高宏每年都要回内蒙古老家一趟,还要至少外出采风两次。在她的书房里,各种各样的古典书籍、画册填满了几个大书架,那些就是她的根、她的源。“大自然造物多慷慨,美丽的生活更精彩,草原那么多好题材,就像奶酒浓香浓过来。”高宏说,正是这些常常撞击着她的心怀,撞击出一个又一个充满着灵性的艺术火花。
这么多年,高宏没有一天放下过她的剪刀和绣针,它们已经成了高宏生活的必需品。在她手下有了生命的剪纸、刺绣作品,获得过国际、国内及省市的各种奖项20余次,高宏还荣获了“20世纪功勋艺术家”称号。在德国读书的儿子常常一回国就搜罗起妈妈的大小作品,剪纸、刺绣全都进了他的包包,因为这些充满了中华民族特色和韵味的手工艺术品是最珍贵难求的礼物,儿子要把它们送给老师、朋友。高宏并不反对儿子这样做,她说:“最近这些年,民间手工艺品在国内受到批量印刷品的冲击,越来越显冷淡,但在国外友人眼里,只有这些手工制成的才能称作艺术品。”曾经有两位俄罗斯朋友在沈阳买了一幅高宏的刺绣作品,第二年他们再来到沈阳时,专程找到高宏,奉上两顶精心准备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帽子。让高宏十分感动。
高宏的家不算大,但处处可以感受得到主人对生活的细心、精心和热爱,连角落里也充满着情趣。电源开关、插销的边框都用布艺装饰过,书法作品、双面绣、雕刻作品挂满、摆满了屋子,连防盗门里面贴着的“出门检查水电”字条也衬着一幅漂亮的剪纸。让人充分体会到高宏生活的精致和快意。一直到现在,逢年过节的,高宏都要剪好吉祥喜庆的窗纸送给亲戚朋友和邻居们,把一份喜悦分给若干人。高宏还带着30多个学生,她们当中有家庭主妇,也有下岗女工。
高宏觉得,无论是为了充实生活还是为了养家糊口,增添一门技艺总不是坏事,所以她希望可以带更多的学生,也让民间手工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金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