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她们曾经一起有过漫长的辉煌岁月。但是到了今天,四大名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一门艺术,湘绣、粤绣、蜀绣已经不堪压力,可以说到了生死边缘。而苏绣,似乎已经越过了生死门槛,重新焕发了艺术魅力。找到这条路的是苏州刺绣研究所,这条路的名字叫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城乡十万绣娘如异军突起,舍弃传统的苏绣被面、帐幔、枕套等,一古脑儿绣起了“金鱼”、“小猫”。一时间,市场上,模仿、抄袭画稿成风,粗制滥造的绣品比比皆是。在满世界千篇一律的“金鱼”、“小猫”中,刺绣研究所的绣品如何才能走出市场?走不出市场,就意味着被淘汰,那么又何谈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刺绣研究所所长张美芳是全国人大代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我国著名的画家袁运甫。从此,袁教授便与苏州刺绣研究所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抽空到所里讲课,传授现代艺术理念。刺绣研究所的工艺师们从此视野得到了开拓,渐渐地大家意识到,传统的刺绣思维模式转变,就要在针法、色彩等观念上寻找新的突破。
观念的变化直接反映到了绣品上。刺绣研究所开始与国内外艺术家进行交流,成功地研制了新一代的苏绣艺术品。如与国内著名艺术家吴冠中、袁运甫、常沙娜等合作的《双燕》、《跃》、《石榴》、《彩墨荷塘》、《金碧春晓》、《玉兰兰鹊》、《鸢尾花》、《仙人掌》、《花卉》等作品。又如与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柯秋慕合作的《冒气的池塘》、《晨曦红枫》、《雾中湖石》等作品,1999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国苏绣艺术展览》上,一位来宾说:“看了这些展品,真正能感到你们的传统在发展。”
但是从国际艺术品市场来看,苏绣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还有需要努力改进之处,所以有了这次论坛,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艺术家来对苏绣今后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昨天举行的苏绣艺术创新论坛,在全国率先研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命题,是一次高层次的学术论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著名美学专家常沙娜教授、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柯秋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袁运甫、潮汕民间工艺美术院院长杨坚平、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赵子硕、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芳先后在论坛上发言。
●“苏绣创新能生万象”
李政道用“文物化新方成文化,苏绣创新能生万象”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固守着老祖宗留下的文物遗产,一成不变,那不是文化,也没有活力。具体地说,李政道认为创新在两方面,一是表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老题材,而要将科学与自然界更为广泛的内容引入苏绣的表现范畴;二是包含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由李政道创意、苏州刺绣研究所研制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绣品被誉为“神品”,为了表现科学实验的一个瞬间,刺绣研究所放弃了传统丝线,而大胆采用了新的绣线材料―――三叶异形丝。用这种丝纺成的线在光照下能产生闪烁的动感,极好地表现了金核子对撞的科学瞬间。
●“在培养创作设计人员方面要下工夫“
创新需要人才,昨天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及人才问题。袁运甫说:“为什么到现在还无人能超越沈寿的高度,因为沈寿的刺绣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所以现在要培养年轻人美术方面的修养和眼光。创新是一个过程,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共同实现。赵子硕也指出:“苏绣在培养创作、设计人员方面要下工夫,可以为有实力者成立其工作室或是公司,加以扶持。”●“作为艺术品的苏绣要维权”
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苏绣维权、打击盗版的问题。赵子硕举例说,就在苏州郊区的一个市场上,绣袁运甫一幅画作的绣品从100元到1000元的都有,这其中有的显然是盗版,粗制滥造,完全丧失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苏绣的声誉和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艺术品的苏绣需要维权打假。
●“苏绣一定要保持姓苏”
常沙娜指出:苏绣创新有一个前提―――保持姓“苏”。首先要保持千年苏绣的历史特色,不失江南文雅本色。同时要保持突出苏绣“手工绣”为主要特色的艺术绣品。科技越发达,手工技艺的艺术价值就越高,手工技艺是传承文化艺术特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