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绣”的艺术,人们脑海里立即会想到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其精美的绣工细密的针脚无不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同样历史悠久工艺卓越的发绣往往少人提及。记者在素有“发绣之乡”称谓的东台市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该市的发绣艺术品获奖频频,在国外成为高档的馈赠礼品,而在国内,在江苏省却少有人知。发绣缘何“墙内开花墙外香”?
“发绣不是用普通彩色丝线,而是全部使用人的头发绣成!通过针线的密度和人类头发颜色的自然差别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全国发绣工艺品生产龙头企业、东台天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崇正告诉记者,发绣艺术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发绣起源于唐、宋,起初只是一些信女出于对观音菩萨和释伽牟尼的虔诚、敬仰,常常剪下自己的长发绣制成佛像,供奉膜拜,作为大礼。到清朝发绣比较兴旺,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但由于古时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加之由于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绝迹。“文革”时期,被“下放”到东台的苏南和上海的一批老艺人、刺绣专家,发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发绣这一特种工艺品。20世纪70年代初,东台镇还专门成立了“抢救挖掘民间艺术东台发绣领导班子”。
然而作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一奇葩,发绣的知名度现在却远远小于其他绣种。即使在发绣的故乡盐城,全市区也只有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门市部夹在迎宾中路的几家“夫妻店”中间。很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往往注意不到这不起眼的店面,只得空手而归。对于发绣的“叫好不叫座”,门市部的负责人陆晓美有着深深的体会。
“一般都是单位批量订购作为礼品,很少有个人购买。”陆晓美告诉记者,元旦期间本是各种工艺品销售旺季,可门市部的生意却一如以往的冷清,连续多天都没有一桩生意。对此,陆晓美并不觉得意外,门市部开了8年“一直都这样”。至于原因,陆晓美认为发绣的价格、生产工艺以及盐城的旅游环境都有影响。
在这家店里面,陈列着各种型号的发绣工艺品。但价格之高超乎记者意料。一副18厘米的发绣标价800元,而另一副2.4米的“松龄鹤寿”要4万元!“这还是降价后的情况,两年前没有低于千元的”。陆晓美告诉记者,价格虽然高了点,但绝对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所有的发绣都是纯手工制品,而材料更是来之不易——全部要用真人的头发,而且是妙龄少女的头发。因为老年人的头发太脆,还没上绣针就会断,而男子头发则太粗,柔韧性不好,长度也达不到要求。譬如一副“小猫戏鱼”图,需要用到黄色,还须专门进口“老外”的头发。而一副18厘米的发绣,需要一个熟练工连续绣上20天才能完成。成本居高不下使得不少顾客望而却步。
陆晓美认为,苏州刺绣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其本身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到苏州的游客都会在景点花百十元钱买幅刺绣带回家做纪念,这样一来,苏绣就随着各地游客的光顾蜚声海内外。而发绣的情况不同,一方面盐城旅游业的发展与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其知名度必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据她了解,苏州的刺绣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绣娘作的艺术品,一种是数以千计的社会“绣工”生产的廉价旅游纪念品。而发绣对材料和工艺的特殊要求,不可能廉价,其产量也受限制,一旦有大的定单,绣娘就得白天黑夜地加班赶制,这就很难打开低端旅游纪念品的市场。
“在工艺上,发绣和苏绣不分伯仲。”东台天工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丁总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初,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工艺大师顾文霞等人指导下,经过绣女们的刻苦磨练,终于使苏绣艺术移植于东台发绣,把普通发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画面内容有古今人物、历史名著、风景楼阁、动物花卉等上千个品种。通过多种手法丰富发绣的表现力。先后研制出《松鼠》、《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发绣精品巨作。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市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现在还悬挂在董建华先生的办公室里。
发绣的辉煌更多是在国际上的,迄今为止,东台发绣多次在全国旅游品、纪念品评比会上和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畅销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称为“最佳礼品”、“珍贵的收藏品”。但在省内,很多高星级酒店以及纪念品专营店还难觅发绣的踪迹。对此,丁总认为,发绣作为古老艺术,当务之急是不断挖掘、提升其艺术性,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会更倾向于收藏真正艺术性强的纪念品,并且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东台发绣才会像苏绣一样,获得与其艺术含量相当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