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湘绣:在“冲突”中没落?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巨幅湘绣《张家界》

   “我们现在基本上已不做湘绣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湖南省新程湘绣进出口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不约而同的回答,仍让记者对湘绣的现状和历史有了强烈的落差感。

国家级的“艺术名片”

  湘绣2000多年的历史,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民间刺绣的出身,还有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魅力。
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圆,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在每一件令人咋舌称奇的湘绣作品背后,闪烁的是湖湘子弟的艺术智慧:先是由美术大师们精心的构图、设计,然后是刺绣大师们以近百种不同的针法,在薄如蝉翼的丝绸上进行刺绣,最后才是美伦美幻的成品。中国以“丝绸”闻名世界,在丝绸上穿针引线的湘绣,也同样传播着中国的美名。

在市场中动摇

  诞生于民间的湘绣,一直有“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因而湘绣的早期,主要的顾客群是平民百姓。后来随着湘绣工艺的发展,慢慢由日用品转移到了工艺品,其品位、档次得以大大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湘绣的这两个市场,都受到了冲击。机器印刷的出现,使湘绣在日用品上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大片市场。而在工艺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把粗制滥造的湘绣作品投放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着精品湘绣,使湘绣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声誉大受打击。
为了应对后者的冲击,代表了湘绣主流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采取了顾此失彼的策略:“飞入寻常百姓家”,走“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道路。为扩大产量,大量缩短工时、简化工序的做法被广泛采用。刺绣工艺广泛应用于旅游用品、服饰、床上用品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四十多岁的设计和刺绣专业人员先后离开岗位,湘绣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基本停滞。这同时也意味着湘绣研究的基本停滞。

精品路线遭遇“可复制”硬伤

  重走“与日常用品结合”的传统路线,纯手工制作的湘绣自然无法匹敌强大的机器时代。到2001年底,湘绣研究所欠外债四五百万元,职工只能发60%的工资。
痛定思痛,这年,湘绣研究所将历年库存的残次品集中销毁,总价值约135万元。这是对湘绣重走精品之路的坚定信念。此后,“大制作、大气魄、高水准”的精品生产之路,成为湘绣崛起于新时代的“丝绸之路”。高2.3米、宽4.9米的单面绣《张家界》,高2.05米、宽4.25米的双面绣《岳阳楼》,长7米、高3米的湘绣《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相继问世。
“我们现在大型的湘绣作品有卖到一两百万的,小的作品能卖几千元,最小的作品也能卖几百元。”湘绣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透露。
然而,一两百万一件的湘绣作品卖起来并非易事。湘绣的可复制性常常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心:与其它艺术品不同的是,一件湘绣作品完成后,可以马上根据原作品的构图和设计,重新刺绣另一件崭新的作品。而且,如果由同一位刺绣大师执手,还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工艺,因为已有了更丰富的经验。
“谁愿意花巨资购买能一再重复制作的工艺品?”湘绣大师刘爱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率地说,“所以很多客人在购买时,要求我们的作品要有专利,并把专利一起买走。”

大众路线的产业化尝试

  与湘绣研究所义无反顾的精品路线不同,仍有很多其他的湘绣厂家坚持着“日用品”的大众路线。
2003年8月9日,星沙湘绣城的破土动工,被称为是对发展湘绣产业传统思路的一种颠覆。按照规划,湘绣城占地300亩,市场定位是日用湘绣,以及吸纳发展日用湘绣所需的一切要素进“城”。
来自台湾的星沙湘绣城副董事长何国庆说:“有人认为湘绣绣在日用品上就是平庸,但试问精品几人识?湘绣是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但现在有多少年轻人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湘绣,让这种传统工艺慢慢被现代年轻人接受,进而让外国人接受,让他们去了解湘绣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文化。”
据何国庆介绍,今年10月底湘绣城全部建成后,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这将使日用湘绣的普及成为可能。“届时,我们不但要把湘绣市场做大,把湘绣产业壮大,还要让大家都知道湘绣是什么,四大名绣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发展模式的冲突

  在市场的冲击面前,湘绣研究所等最终选择了高雅的精品路线,一些民营的湘绣厂家则依然选择了日常的大众路线。用“两条腿走路”的湘绣,理应会走得更快更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采访伊始,记者就遇到了不少“软钉子”,很多从事湘绣生产的采访对象,要么不太愿意接受采访,要么事先申明“不谈湘绣现状”。随着采访的深入,迷惑不解的记者终于明白,湘绣现在仍处于走何种发展道路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湘绣依然迷惘于两个不同的目标市场之间。
“不好意思,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每一次我们通过媒体发表一种观念,对方都会群起而攻之。”记者多次试图与湘绣研究所一位负责人沟通,在一再推让之后,该负责人只得道出了实情。
湘绣相对“疲软”的现状应该是发展模式冲突的关键。在精品路线和大众路线都未取得足够成功之前,谁也无法说服谁——一方说“大众路线损害了湘绣的艺术品位”,另一方说“精品路线是只要艺术不要市场,最终将导致灭亡”。
湘绣的市场是大家的,无论何种路线,确实都会带给对方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这一点说,争论自然可以理解。或许,这种争论本身就是艺术的特质之一?

湘绣大师相继故去的时代

  中国“四大名绣”中,粤绣和蜀绣已渐渐落寞,湘绣面临“湘绣老矣,尚能卖否”的诘问,惟有苏绣还时时闪烁青春的光芒。据长沙金球湘绣有限公司总经理艾玉奇估计,苏绣的年产值达到2个多亿,湘绣可能不到一个亿。而湖南龙腾公司的老总曾应明则分得更细。他说,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湘绣只占30%,苏绣占60%的市场。
其实,无论走何种发展道路,湘绣的最大隐忧还是来自人才的断层。目前,湖南在世的国家级湘绣大师只剩下三位,且年龄都在70岁上下。没有湘绣大师这一独特的群体,湘绣无论是思维、设计上的创新,还是刺绣、技术上的创新,都无从实现,更别说在激烈的市场上取胜。
湘绣大师逐渐稀少的原因有很多。解放后,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1997年,在进行第四届评选之后,已有整整7年时间没有进行了。而湖南省,也仅仅在1990年评选过一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湘绣从业者的职称评定,曾与其他很多行业的职称评定一样“正规”,把英语作为了重要指标。
人才的青黄不接,跟经济利益也不无关系。在具有多种就业选择并能获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愿意从事湘绣特别是刺绣的人越来越少。绣工们从很小时学绣,要经过20多年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一般来说,40多岁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绣工们的工资都不高,从学徒的三四百元,到成为熟练工的1000多元,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民间传统文化正在加剧消失的严峻形势,必须加大抢救的力度和速度,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极为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李贻衡说。
李贻衡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为此,李贻衡曾在去年的全国政协全会上建议,国家和地方都应该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开发等确立法律依据。同时,逐级成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保护、抢救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民间文化艺术资料库,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可以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推行国家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命名制,以利于更好地保护。”李贻衡说。
(稿源:本报记者 罗武战)

来源:湘声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