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作家宝之四
本报讯 (记者吴淑华)“不会骑自行车就不是佛山人,不会刺绣就不是石 女!”在南海桂城石 村,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资料记载,南海刺绣,是广绣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已盛行。刺绣手艺一直在石 女儿中代代相传,无人不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渐渐式微。昨日下午,在石 村委会工作人员才哥的带领下,记者拜访了当年石 的“刺绣之花”密枝。
有几个女儿就有几台花架
密枝今年55岁了,她的手艺是从她母亲处学来的,而她母亲的手艺则是从她外婆处学来的,如此可上溯到什么年代,密枝可就说不清楚了。她只记得,她7岁就开始学绣花,一直绣到1985年。当时整个石 ,所有女孩子都精通此艺。“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两三台绣花架,有多少个女儿就有多少台。”
据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曾有两个绣花队,承接来自广州、西樵等地的丝织品,分派到各户去绣,而密枝是当时的队长。“那时我们绣花主要是为钱,绣一个月,可以换6块钱。”于是,石 家家户户的劳动妇女,白天下田干活,晚上便埋头绣花。
村妇绣花最怕手脱皮
“以前很多作品都不见啦,后来我觉得,石 刺绣仿佛要绝种了,才拣了几幅镶起来。”人家墙上挂字画,密枝家中的客厅墙上,挂的却是用镜框镶起的自己的刺绣作品,一共五幅,分别为春、夏、秋、冬,加中间一幅“翠羽红花”,每幅各有一只形态各异的凤凰,颜色绚烂,层次感强,栩栩如生。“这样一幅画,上面就用了几十种颜色的绒线,起码要十多天才能绣成。”密枝说。
密枝说,石 刺绣以绒绣为特色,与南海其他地方的线绣相比,手工更精细,也更名贵。“绒很细,且容易起毛,如果手上有一点脱皮,就会绣坏。”因此,下田作业的农村妇女,特别注意手的保养,“那时没有别的护肤品,我们就每天回来涂点生油。”
学绣一朵梅花要一年
密枝现在还保存着一套绣花工具。事实上现在在石 ,家中保留花架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谁还有这个功夫呢。50岁以上的女人都还会,等她们老去之后,这恐怕就传不下去啦。”密枝不无遗憾地说。
在记者的要求下,她现场表演了一番。首先上架,把刺绣的丝绸别在专业的绣花架上固定好。以前专业架花架的高凳,密枝家已经没有了,只能以沙发和椅子的靠背代替。像搭积木一样把花架搭好后,密枝拿出针和各色绒线,开始在丝绸上飞针走线,不一会儿,就绣出一片别致的叶子。
“别小看这只是针上针下,学会绣一朵梅花,起码要一年,绣一幅画,要学三年。”密枝说,要学会看准位置下针,需要花一番功夫。以前她有个亲戚不信,坐到架前拿起针来,“还没下针就满头大汗啦。”有一个术语叫“化色”,即将深浅不同的绒线搭配开,呈现出颜色渐进的层次感,密枝认为是绣花中比较难的一关。“化得好,花鸟就生动,化得不好,颜色就死死实实,毫无生气。化得好不好,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这是艺术的东西。”密枝在此用了个文绉绉的词。
为追女仔男儿学绣花
在一旁的才哥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说法叫“孵花架脚”,那时候的女孩子,天天不离绣花架,青年男女拍拖,也是在花架之前。“以前我为了追女仔,就以学绣花之名,天天围着一个女孩子转。因此也略通一点绣花手艺呢。”才哥说。
【技法】
石 刺绣,以绒绣为特色。妇女绣花时,先将丝绸以针和绳索固定在绣花架上,以各色绒线进行刺绣。绣花架架在高凳上,绣花人坐在中凳,绣花姿势仿如伏案,绣花人的脚则架在矮凳上。针法不外乎针上针下,而纹路则分疏齿参,平参,倒 参几种。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