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苏州,自古盛产丝绸,是闻名遐迩的锦绣之乡。从古至今,心灵手巧的苏州姑娘就爱在丝绸布上飞针走线,对那些绣花用的真丝布、绷架、针线有着解不开的女儿情结。在一针一线的游走中,一只只眼波灵动的小猫、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跃然而出。巧手“绣娘”们用自己的精湛技艺让世人知道了有一种美丽叫“苏绣”。
苏绣,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绣衣而豹裘者”是苏绣最早的文字记载。苏州虎丘塔、瑞光塔出土的刺绣经袱,是目前见到最早的苏绣实物。从宋代的《平江城坊考》和《平江图》上看,当时苏州已有“滚绣坊”、“绣线坊”、“绣花弄”等街坊。苏绣作品“平、光、齐、匀、和、顺、细、密”,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清末苏绣大师沈寿首次把西方绘画的原理用于苏绣,创造了“仿真绣”,使苏绣作品开始有了像油画、照片一样的效果;20世纪30年代苏绣大师杨守玉一改“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传统运针方法,创造了“乱针绣”,以“纵横交叉,分层加色”的新针法,提高了苏绣的表现能力。苏绣大师们不断创新的精神,滋润着苏绣艺术,为如今苏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苏州刺绣研究所是苏绣最高艺术水平的代表,而散落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的十万绣娘也是传承苏绣技艺的民间部队,日复一日地继承着从上一辈那里传下来的刺绣技艺。现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的张美芳女士告诉记者,近两年,苏绣作品一直在传统中求创新,继承中求发展。苏绣艺人对苏绣的继承、保护和发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张美芳组织了四五位刺绣工艺大师,耐住寂寞、潜心研究三年时间出版了《乱针绣针法汇编》一书,总结提炼了乱针绣各种针法的表现方式,成为培养刺绣技艺人员的范本。
技艺创新又为苏绣注入了现代时尚元素。虽然在今天的苏绣中,表现传统内容的花鸟、山水、动物的绣品仍然不少,但张美芳认为,创新空间无止境。近年来,高经纬密度真丝绡、异型闪光绡、稀土染色等新工艺相继出现在苏绣作品中。今天的苏绣几乎可以表现东西方绘画、摄影所能表现的所有流派、风格的画面,还可以表现自然科学界的“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苏绣变得越来越有灵气了!去年11月,苏州刺绣研究所“环绣山庄”牌苏绣精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原产地标记注册。这标志着苏绣精品获得了国家的信誉保护,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国际护照。
在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中,一批刺绣技艺达到相当水平的民间绣娘也显示出了不凡的实力,相继开出了自己的刺绣工作室。绣女们引入新的针法及美学理念,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将油画、国画、人物、肖像等题材,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用传统的苏绣技艺演绎书画的意境,让苏绣鲜活起来。姚建萍、姚惠芬和姚惠琴姐妹等一批民间绣娘中的“知名人物”更是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艺术市场的前台。
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苏绣是否走得一帆风顺?张美芳坦言,繁荣的苏绣市场背后,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生存危机。良莠不齐的民间刺绣从业者无法适应旺盛的市场需求。市场上出现的许多粗糙乃至粗劣的绣品,正对苏绣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冲击。一大批被“克隆”的“小猫”、“小狗”、“金鱼”,线条粗糙、形神俱失。此外,刺绣新人的培养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尚未形成良性循环之际,如何保证苏绣技艺人员的力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际间文化艺术的扩大交流,苏绣文化既要民族传承,又要积极创新,不断丰富充实,才能逐步融入世界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