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归国龙锦 称史上未有"龙锦"说法(图)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 一位专家透露,历史上从未有“龙锦”说法———
近日,一件失散百余年的“清宫龙锦”辗转海外多年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在经历了从丹麦哥本哈根到北京9个多小时的飞行后,装运龙锦的专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据了解,这件清宫遗失的文物预计在11月拍卖,从而有望结束在海外流浪。但是,当众人正为古代珍贵文物的回归倍感兴奋时,有专家竟对该“龙锦”的身份提出了质疑,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龙锦”这样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国宝流失海外一个多世纪,首次在首都亮相。
说起龙锦的回归历程,还有一段辗转的传奇故事。据天津国拍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早在半年前,旅欧华人吴建民先生在瑞士某私人收藏家的个人网站上,看到了以这幅龙锦为背景的照片。当时,他立刻就觉得到这件“形态巨大”的锦绣织品非常独特,于是,他立即联系天津国拍公司的相关专家,和这位收藏家取得联系,在历经近半年接触后,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并最终促成了这件国宝的归来。
9月15日11时许,巨幅龙锦在首都国际机场与众媒体记者见面。龙锦被抬进贵宾厅,并当场打开展示。据天津国拍公司总经理、文物专家刘幼铮介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一幅全龙锦绣,它高183厘米,宽193厘米,迄今为止,高、宽都接近2米的尺寸十分罕见。另外,织锦上还保存有12个字,分为“龙锦”、“内府自织”和“良记本机纬缎”三款,也是目前织绣藏品中字数最多的。有人推测,这件宝物很有可能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被搜刮到国外的。这次是该国宝流失海外一个多世纪后,首次在祖国亮相。龙锦的主体图案是一条正面龙,龙身用金线绣成,面部五官分别用蓝、白、绿线绣成,并以金线围出轮廓。在不同的光线下,龙身的鳞片显示出立体的起伏,透出青、紫两种神秘色彩,光芒四射,气势宏大,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故推测,此龙锦为清代宫廷自制,是皇帝临朝仪仗中的帷帐,置于皇帝宝座之后。
龙锦全用手工刺绣,体积大,文字多。
该幅龙锦运用了京绣中的满绣,采用了齐针、刻磷针、滚针、平金、高绣、散套等多种绣工针法。据专家介绍,此物上绣有五爪龙,按照宫廷礼制,它只能是皇上使用,别人使用就是礼制上的僭越,是要犯杀头之罪的。天津国拍公司文物专家刘幼铮还告诉记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件《明世宗出巡图》,图中皇帝船上的宝座后面,挂着一幅长卷图形纬屏,上面就绣有“龙”的图案,这是我们现存能看到的较早的龙锦形象。他还推测,“龙锦是由金线绣的,所以不可能用来做卧具。当然,把它用做椅垫也不合适,因为锦上所绣之龙,肯定是护佑皇帝的。所以,这种织品被挂起来用做‘装饰’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刘幼铮还表示,这幅龙锦出自手工刺绣,但是具体制作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幅龙锦是近年来发现的龙锦中文字信息含量最多的,以前的龙锦只标记了简单的“本记为转”,这是工作作坊的标记。而此次龙锦上的“内府自织”是首次发现,这表明该织品是内务府所做。而“良记本机纬缎”是该工作作坊的标记。虽然只有短短12字,但却为文物考证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特点就是体积最大、文字信息最多”。刘幼铮这样概括龙锦的特点。
关于龙锦的“出生年月”,还有种种推测。起先,这件作品是瑞士某收藏家的私人物品,1964年苏黎世美术博物馆鉴定此物为乾隆时期的作品(1736-1795), 并在博物馆中向公众展出。但是,由于该龙锦中有8个寿字,目前有人推测,它极有可能是清代雍正时期的物品。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只有雍正时期的龙锦有8个寿字,而其他清代皇帝时期的龙锦都有9个寿字。此外,该龙锦中,龙的牙齿为上牙4个、下牙6个的事实,也许从侧面证明了雍正皇帝46岁继位的史实,而其他清代皇帝时期的龙锦中,龙的牙齿都是上牙4个、下牙5个。龙锦说法有待考证,织品的字和款式都有“问题”。
正当众人沉浸在国宝回归的喜悦中时,故宫博物院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织绣科专家称,这件织品和平日所见的织锦物品相差甚远,该龙锦上的字和款式都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叫“龙锦”的织绣品?还值得进一步考证。因为,自古以来织绣品中就没有“龙锦”这种说法。其次,该幅龙锦上绣有“内府自织”四字。
一般来说,在织锦上可以绣正脸龙、侧脸龙、行龙、升龙、降龙和五爪龙等。这幅“龙锦”上所绣之“正脸龙”属级别最高。因此按常理来说,这样一件绣有正脸龙的巨幅织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能供奉皇上一人使用。而且,在古代所有宫中所用织品,都没有把“内府自织”这样的字样绣上去的传统,因为清朝的宫廷织物主要来自江宁(今南京)杭州和苏州。所以,织品上往往绣的是“江南织造局第几臣制造”的字样。
第三,这件物品究竟能否有资格成为“锦”呢?
记者请教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设计系的黄能馥老师。黄老师说,所谓“锦”就是一种织物,是用金线以及其他一些色彩不同的线织出来的。而这件织品通体都是刺绣,大量运用了刺绣的针法,所以称之为“锦”似乎不妥。
第四,关于织品的年代推算问题。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还认为,仅仅通过“寿”字的数目和牙齿的颗数来判断,织品到底属于哪个朝代,这是不可靠的。因为,清朝不同皇帝在位时的织物上,龙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些细小的差别体现在龙的须子、爪子,以及龙本身的颜色。到乾隆皇帝时期,已经基本定制,但这之后也还有着细微的变化。
第五,关于织品上应该是“8寿”还是“9寿”的说法,一般来说,清代的8团龙袍,指的是在衣服前胸织有3条龙,后背织有3条龙,两肩各1条龙,因此我们从前、从后都分别能看到5条龙。加起来一共是8条龙。然而在衣服的大襟里面,还藏有1条龙。所以实际上整件龙袍一共有9条龙。所以,“8、9之说”来源于此。至于“8寿9寿”的说法,专家们倒还是头一回听说。
在采访中该专家还表示,由于织绣类文物制作工艺繁杂,织绣文物的收藏不像其他文物,诸如瓷器、书画等容易,它属于文物中比较“娇气”的一种,因此对保存条件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变形、褪色等十分严重的问题。当然,由于日常接触较少,所以对于这类文物的价值判断应该谨慎为好。之后,记者再次与天津国拍负责宣传的同志多次联系,但电话始终没有接通。(赵茜)
来源:本站综合